•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首页 > 电子设计 > EMC/EMI 设计 > 电磁兼容EMC > 电磁兼容技术指南(一)

电磁兼容技术指南(一)

录入:edatop.com    点击:

摘要:本文用最短的篇幅从线路设计、印制板设计、设备内部走线、接地设计、屏蔽技术、滤波技术、电缆辐射问题、瞬态干扰抑制各个方面,全面介绍了电磁兼容基本概念、设计要点、关键技术。

 关键词:电磁兼容;屏蔽;滤波技术;接地

 引言

 电磁兼容一般指电气、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既要求都能正常工作又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电气、电子设备越来越广泛。这些设备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有用或无用的电磁能量,这些能量影响到其它设备的工作,就形成了电磁干扰。严格地讲:只要将两个以上的元件(或电路、设备、系统)置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就会产生电磁干扰。

 近年来,电磁干扰问题越来越成为电子设备或系统中的一个严重问题,电磁兼容技术已成为许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十分重视的内容。其主要原因是:

1.电子设备的密集度已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的电子设备在同一电磁环境中工作,电磁干扰的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严重性;

2.现代电子产品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数字化,微处理器的应用十分普遍,而这些数字电路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强的电磁干扰发射。不仅使产品不能通过有关的电磁兼容性标准测试,甚至连自身的稳定工作都不能保证;

3.电磁兼容标准的强制执行使电子产品必须满足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

4.电磁兼容性标准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限制进口产品的一道坚固的技术壁垒。入世后,这种技术壁垒对我们的障碍会更大。

 第一章 电磁兼容学科发展历史

1.早期历史概述

最早出现的电磁干扰现象是在19世纪--单线电报间的串扰。1881年,英国著名科学家希维赛德发表了“论干扰”的文章可算是最重要的早期文献。但这类干扰现象在当时并未引起干扰者和被干扰者的重视。

1833年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指出变化的磁场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动势。1864年麦克斯韦引入位移电流的概念指出变化的电场将激发磁场,并由此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电磁场的相互激发并在空间传播。正是电磁干扰存在的理论基础。

随着电气运输的出现,在一根通信线与不对称的强电线之间有较长的平行运行,干扰问题日益严重。这样在1887年,柏林电气协会成立“全部干扰问题委员会”成员有赫姆霍尔兹和西门子等。

 1888年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同时该实验也证明各种打火系统向空间发出电磁干扰。从此开始了对干扰的实验研究。

1889年,英国邮电部门研究了通信干扰问题;美国“电世界”杂志登载电磁感应方面文章。

20世纪初,许多学者对电磁感应影响的研究日益深入。并进一步研究感性、容性及阻性等耦合方式引起的干扰,还对辐射性干扰进行了大量研究。

早期的专门刊物——美国的“RadioFrequencyInterference”是有关射频干扰的专门刊物。到1964年,随着专刊内容范围的增加,改名为EMC专刊。

美国从1945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电磁兼容方面的军用标准和设计规范,并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使得电磁兼容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苏联在1948年制订了“工业无线电干扰的极限允许值标准”。有很多研究单位从事抗干扰的研究。其它国家也已相继加强了射频干扰的研究工作。

 2.EMC技术是随着干扰问题的日趋严重而发展的

 电气、电子技术的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其设备和系统数量的急剧增多,造成了复杂的电磁环境。例如:1975年,日内瓦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所登记的无线电发射机有一百多万台,有一万多台无线发射机其总功率超过540MW,在更高频率上,其情况更复杂。1976年单在美国就有二百多万台移动式无线电发射机和基地台在工作,而军用无线电发射机可能更多。1988年,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科学和医疗(ISM)设备的数量已达到一亿二千万台,并已5%的速度逐年递增,这些设备有相当数量工作在国际电信联盟(IUT)指定的频率之外,或超过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对ISM设备所规定的辐射干扰极限值的要求。其功率泄漏及高次谐波将造成强烈的干扰。

6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向高频、高速、高灵敏度、高安装密度、高集成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和高速计算机技术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电磁干扰问题的日趋严重,也就极大地促进了EMC技术的发展。

电磁背景功率的增加会导致需要增加无线电发射机的功率。例如:60年前,工业活动还很少时,1台120kw 长波发射机的功率场就能覆盖 30万平方公里。而现在,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其功率就要增大17倍(达到2MW)。电磁波发射功率竞相增大和社会“电子化”、工业化增长的共同作用,最终会导致现有利用电信号作为代码的接收、传输和处理信息的系统的危机与崩溃,这将带来难以想象的、也是史无前例的灾难。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就必须采取控制措施,不能让这种发展趋势不加限制地继续下去,要求从组织上、技术上采取相应措施。所以电磁兼容的研究和管理受到各国的重视,近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电磁兼容已成为十分活跃的学科领域,许多国家(美、德、英、法、日等国)在电磁兼容标准与规范,分析预测、设计、测量及管理等方面均达到很高水平,有高精度的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度(EMS)自动测量系统,可进行各种系统间的EMC试验,研制出系统内和系统间的各种EMC计算机分析程序。在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方面,理论和实际处理方法已很完善,研制出许多专用的新材料、新的器件,并形成了一类新的EMC产业。特别是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对军品和民品EMC检验及管理的专门机构,不符合EMC标准要求的产品不能装备或不能进入市场,这样还达到了在国际贸易中建立技术壁垒的目的。

 3.电磁干扰对电子计算机等系统设施的危害

计算机外界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射频、工频电源、静电及雷电脉冲等四类。实验证明,在距微机6m 处开关电流为10A的交流感性负载,其接触器触头电弧产生的干扰足以使计算机产生误动作。工频电源电压的大幅度波动或电流冲击有可能通过电源线进入计算机系统,使计算机出现运行错误或故障,甚至破坏计算机的某些部件。某些电器设备产生的尖峰干扰脉冲、工业火花等也可通过供电线路进入计算机。雷电脉冲通过电网供电电源进入计算机造成干扰,可以使计算机或部件损坏。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电子设备发生了根本变化,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这就使电子设备的抗损毁能力大大下降,仅为晶体管设备的千分之一,为电子管设备的百万分之一。可以说,微电子技术水平越高,电子设备的抗损毁能力就越差。

 4.EMC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现状

战争本身是刺激技术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先进的技术首先会应用于国防和军事。这样各国军工行业的EMC技术领先于其它行业。

从军用电子设备角度看,在战争模式发展到电子战的今天,电子对抗、制电磁权的争夺使得强化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是确保在战争环境中人员、武器装备、信息情报的安全、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

现代军用装备中大量电子设备密集狭小的空间相互间的电磁干扰非常严重,造成失灵、瘫痪、事故、甚至由于不能同时兼容工作遭受攻击的情况屡见不鲜。

美国在电磁兼容方面已搞了五十年,在电磁兼容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发射电磁干扰已作为特殊进攻方式应用于战场。目前美国已拥有电磁干扰飞机和电磁炸弹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美国科研部门为保护通信网和某些军事装备不受强电磁(包括高空核磁爆)影响,正在全力研究新的抗电磁干扰技术。为此,仅在1982年开始时,美国国防部就投入了200亿美元,用以专门对付“电磁脉冲(EMP)的科学研究与设施开发。

 5.我国EMC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开展EMC工作较晚,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管理规范和设计规范很缺乏。第一个干扰标准是1966年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制定的部级标准JB-854-66《船用电气设备工业无线电干扰端子电压测量方法与允许值》。八六年我国出台GJB151-86标准后,电磁兼容问题逐步得到重视,到九七年颁布并强制执行了GJB151A—--97既《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GJB152A—97既《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电磁兼容国军标及保密委标准后,电磁兼容技术水平提高很快。目前已制定国家标准及军用标准三十余个,标准要求基本等同与国际标准和美军标。为考核进出口电子、电气产品的干扰特性提供了一定条件,使我国在电磁兼容标准与规范方面有了较大进展。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电磁兼容十分重视,电磁兼容学术组织纷纷成立,在许多单位建立或改造了EMC实验室,引进较先进的EMI、EMS自动测量系统和设备,在各地区及一些军工系统建立了国家级EMC测量中心,已具备各种EMC测量和试验的能力。

 6.电磁兼容学科发展趋势

1)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辐射源的增长率达到每年5-8%,特别是在城市,人为的电磁辐射密度增长系数达到每年7-14%。因此,城市中电磁能量密度每5-10年增加1倍。在今后25 年内,社会生产所引起的电磁干扰能量密度将增加30倍,50年内可增加700--1000倍,21世纪电磁环境恶化形势已成定局。因此,如何使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并对释放的干扰控制得越来越严格。

2) 在军事方面,美俄等国正在研制中的第三代核武器之一就是核电磁脉冲弹。一般的核

武器有三大效应:冲击波、热辐射(光辐射)和放射性污染。实际上核武器还有第四效应——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 简称EMP),普通核武器以电磁脉冲形式释放的能量仅占核弹总释放量的3/1010--3/105,而核电磁脉冲弹则可将此值提高到40%。核爆炸瞬间,弹体释放出大量γ射线、χ射线和高能中子。由于这些射线能量很大,使周围空气分子电离,产生大量带电粒子,这些粒子的运动形成电流,激励电磁场,使爆心周围产生一个很强的瞬时电磁场,它以波的形式以光速向外传播。电场强度可达50—100KV/m;频谱很宽,作用范围大,能在电子设备的导体中感应出很大的瞬时电压和电流,使电子设备、电路和元器件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EMP可使敌方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监视、侦察(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 &Intelligence、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简写为C4ISR)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并导致系统瘫痪、电力网断路、金属管线及地下电缆通讯网等受到影响而陷入无电源、无通讯、无计算机的三无世界。它的后果是破坏电子设备而不伤害人(这与中子弹的效果恰好相反),这就是把核武器常规化了。这个新的发展,直接促成现在研究核电磁脉冲的热潮。

3) 电子信息系统的TEMPEST技术发展

信息系统的TEMPEST技术是电磁兼容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具体内容是针对信息设备的电磁干扰与信息泄漏问题,从信息接收和防护两个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信息接收,破译水平、防泄漏能力与技术、相关规范标准及管理手段等。

由于计算机系统是各种信息处理设备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也使得利用信息设备的电磁泄漏来获取信息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而且安全、可靠、隐蔽。正是这样,TEMPEST 防护研究一般都是针对计算机系统及其外设配置而开展的,也包括接收系统,电传机、数字电话等。

信息处理设备的电磁辐射有两方面影响:

a、对电磁环境构成污染

b、对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构成严重威胁

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其间谍卫星的TEMPEST接收系统截获伊拉克及海湾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其相当多的部分就是利用对方电子设备自身泄漏的电磁波获取的。

分析表明,数字电路组成的信息处理设备由于辐射频谱及谐波非常丰富,因而很容易被窃收和解译,其信息泄漏现象非常突出和严重。以计算机视频显示器为例,其中各种印刷电路、各部件之间的电源、信号接口与连线、数据线、接地线等都可以产生程度不同的电磁辐射。在辐射频谱中,所包含的信息也各不相同,理论上这些信息都可以被接收和解译。

因此,研究计算机的TEMPEST技术已和研究计算机病毒一样,被认为是涉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方面,受到国内外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4)抗干扰问题——电磁兼容——环境电磁学

从电气、电子设备的抗干扰问题,到同一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达到“兼容”,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磁兼容学科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目前一些电磁兼容学者又进一步探讨电磁污染,电磁环境对人类及生物的危害影响,地球电磁,地震电磁学,太阳、宇宙电磁等。学科范围已不仅局限于设备与设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问题。因此一些学者也将电磁兼容这一学科发展称为“环境电磁学”。

日本文献做出的定义:“预测并控制变化着的地球和天体周围的电磁环境、为协调环境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各项电气规程的制定以及电磁环境的协调和电磁能量的合理应用等”。

EMC电磁兼容设计培训套装,视频教程,让您系统学习EMC知识...

射频工程师养成培训教程套装,助您快速成为一名优秀射频工程师...

上一篇:EMI/EMC原理与应对详解(八)
下一篇:电磁兼容原理和抑制技术(十四)

EMC培训课程推荐详情>>

EMC电磁兼容视频培训教程EMC 电磁兼容设计专业培训视频套装,3门视频教程,让你系统学习电磁兼容知识和应用【More..

易迪拓培训课程列表详情>>

我们是来自于研发一线的资深工程师,专注并致力于射频、微波和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