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云制造概论
云制造体系架构包括物理资源层、云制造虚拟资源层、云制造核心服务层、应用接口层、云制造应用层等5个层次。图3是云制造体系架构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云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模式、体系架构、标准、规范
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云端化技术
制造云服务的综合管理技术
云制造安全与可信制造技术
云制造业务管理模式与技术
3.3 初步研究成果
为了论证云制造理念的可行性,作者所在团队初步研发了一个云制造的典型应用——基于云仿真原型平台COSIM-CSP[15]的云仿真应用。此应用已初步用于某飞行器多学科虚拟样机的协同设计中。基于COSIM-CSP的云仿真应用中包含可视化普适门户界面技术、复杂产品项目管理技术、仿真资源虚拟化技术、容错迁移技术与安全可信机制、基于语义知识的资源服务质量评估、智能发现、自动组合与动态调度等技术,为云制造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4 云制造的未来展望
云制造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念与模式。作为一个新生概念,云制造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云制造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需要依靠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等多方联合与共同努力。云制造的应用将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渐进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工程。云制造要求制造企业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并且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与过程集成。因此,对于当前业界的广大制造企业而言,实现云制造仍具有一定门槛。
云制造的未来发展仍面临着众多关键技术的挑战。除了云计算、物联网、语义Web、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等技术的综合集成,基于知识的制造资源云端化、制造云管理引擎、云制造应用协同、云制造可视化与用户界面等技术均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重要技术。
5 结束语
当前,国际制造业正向着服务化、高效低耗、知识创新的方向发展,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经历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目前,关注焦点日益集中于服务、环境、知识等核心价值因素。基于云计算的思想,本文提出"一种面向服务、高效低耗和基于知识的网络化智能制造新模式—云制造",它的研究与应用将会加速推进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本文对云制造的技术基础、概念、运行模式、体系架构及技术进行讨论,给出初步研究成果,并对云制造的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致谢:本文写作过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磊博士、陶飞博士、北京仿真中心侯宝存博士参与了讨论,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6 参考文献
[1] 李伯虎, 柴旭东, 朱文海, 等. 复杂产品协同制造支撑环境技术的研究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3, 9(8): 691-697.
[2] 吴澄, 李伯虎. 从计算机集成制造到现代集成制造: 兼谈中国CIMS系统论的特点 [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998, 4(5): 1-6.
[3] 李伯虎, 张霖, 王时龙, 等. 云制造—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0, 16(1): 1-7.
[4] 孙林岩, 李刚, 江志斌, 等. 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 [J]. 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8(19): 2307-2312.
[5] 刘飞, 曹华军, 张华, 等. 绿色制造的理论与技术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6] IBM. Cloud Computing: Access IT Resource Anywhere Anytime [EB/OL]. [2009-11-30]. http://www-01.ibm.com/software/cn/tivoli/solution/cloudcomputing.
[7] 陈康, 郑纬民. 云计算: 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 [J]. 软件学报, 2009, 20(5): 1337-1348.
[8] MARTIN D, BURSTEIN M, MCDERMOTT D, et al. Bringing Semantics to Web Services with Owl-s [J]. World Wide Web, 2007, 10(3): 243-277.
[9] HEATH S. Embedded Systems Design [M]. 2nd ed. Oxford, UK: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3.
[10] WOLF W. Cyber Physical Systems [J]. Computer, 2009, 42(3): 88-89.
[11] LANDT J. The History of RFID [J]. IEEE Potentials, 2005, 24(4): 7-13.
[12] BENIOFF M R, LAZOWSKA E D. Computational Science: 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 [R]. 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PITAC), 2005.
[13] FLAMMIA G.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2001, 16(1): 22-23.
[14] TAO F, HU Y, ZHOU Z. Study on Manufacturing Grid & Its Resource Service Optimal-selection Syste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8, 37(9/10): 1022-1041.
[15] 李伯虎, 柴旭东, 侯宝存, 等. 一种基于云计算理念的网络化建模与仿真平台 [J]. 系统仿真学报, 2009, 21(17): 5292-5299.
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等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1个和二等3个,部级科技进步奖14个;发表论文260余篇。
张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化制造,复杂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软件工程等;中国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0余篇。
柴旭东,北京仿真中心研究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复杂系统建模仿真和企业信息化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复杂系统建模仿真、虚拟产品设计、集成制造系统等;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发表论文90余篇。
作者:李伯虎 张霖 柴旭东 来源:中兴通讯技术——第4期 总第93期
上一篇:记香港CSL网络搬迁网规网优工程
下一篇:中兴通讯助力打造上海世博IPv6园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