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数字化建设应把握六大要点
王钦敏
福州大学副校长 “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主任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将各类信息数字化才能用于计算机运行,才能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信息的共建共享,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以及从知识到决策和财富的转化。因此,数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挖掘、分析、集成和知识的提取、应用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
区域数字化建设是本着“从全球着眼,从区域着手”的理念,将“数字地球”的概念应用到各个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因此,以“数字福建”为例,“数字福建”的建设是指建设信息化的福建,即以福建省为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建设。它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撑,包括空间信息技术、软件和数据库技术、仿真、虚拟和应用技术。它必须以数字为载体,以信息为内涵。目前福建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数据层和信息层上。
根据工业化国家信息化的经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源、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资源、信息软环境(如信息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建设等。数字化建设应在立足于各省市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其信息源和信息应用系统;并以此为目标,规划与建设信息软环境,开发信息技术,培养信息人才,从而建立自主的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度、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包括了六大要点:
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以“数字福建”为例,“数字福建”将在今年年内建成省直机关宽带网和政务纵向网,省直机关宽带网光纤线路连接180个省直单位,总长400芯公里;网络主干带宽1000兆,接入带宽100兆,满足数据、视频、语音多媒体网络通信要求和安全保密要求。纵向网将建立省与9地、市及82个县的主线路。
信息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数字化建设核心
全国信息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必须承认,我国对信息资源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没有好好地对之进行挖掘利用。这表现在:
1、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低。能用于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资源及其产品短缺。大部分历史积累的资料、图件、档案尚未数字化。以福建为例,目前福建省数字化的总体水平只达30%左右。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手段缺乏,数据存储程度也较低。一批具有巨大潜在经济价值的信息,如国家巨额投资按国际惯例属于国家档案的信息资源,急待数字化、统筹管理和挖掘利用。
2、大量信息资源浪费。现状是:有数据者不用,用者无数据。数据资源的拥有者和应用者严重脱节,更不用提数据增值产品的开发利用及信息的深加工与共享。
3、每年政府投资开发,执行了大量的项目,但其成果、数据资料,或深宫锁娇,或高价断流。这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共建共享主流想违背。此外,以项目形式开发的数据库多缺乏信息更新和系统升级保障机制,以及系统维护人员,致使信息源陈旧,无人问津。
4、在数据信息的管理方面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规格、格式和共享机制,以及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造成山头林立无法互通,很难进行数据交流和共享。数据标准化进程缓慢,成为制约各领域信息应用的瓶颈。
5、给予上述原因,已经造成了立项和研究的低水平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很难被后人所利用提高,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6、缺乏对网络通讯设施、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开发,使信息流不畅通。不少人对信息高科技敬而远之,甚至因噎废食拒绝沟通,使各行业困守信息孤岛,也使各界对网络信息不感兴趣,并降低对信息的要求。
因此,在数字化的建设中,应根据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开展如下的信息源建设工程:
1、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和数据共享政策,理顺信息源采集、生成和信息服务专业部门、行业之间的关系;本着“规范标准、保证质量,权威部门、权威数据,一库多用、共建共享”原则,从政策上保证基础信息源的准确性、权威性、可更新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信息的共享服务和应用。2、研究和开发数据处理、数据挖掘、信息提取、信息集成、网络传输或是无线传输、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服务、数字行业应用等关键技术和软件。3、对省直机关各部门、厅局现有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网络化、和空间化改造,根据“规范标准、统一框架,一库多用、分步改造”原则建设政务办公信息资源库。4、构筑信息应用基础设施 盘活信息源,首先在省直机关宽带网的基础上建立综合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并在各部门建立分布式的网络分中心,建立省直机关、厅、局内部的政务信息共建共享体系;建设政务信息源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鼓励企业上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电子文化等。5、建立信息应用标准,细化信息用户类型和数据类型,推行合理合法的信息共享规程,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基础数据库,推行公用数据的共建共享。6、对政府立项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确立信息系统维护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确保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更新。
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决定因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数字化建设也是这样的。数字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优良的信息化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队伍。以福建省为例,他们针对本省的实际,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人才。
1、应急措施:建设“数字福建”技术和人才培养基地,福建省决定依托福州大学建设“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外信息科技人才和项目。结合“数字福建”建设和各领域、各行业、各区域的信息化进程,组织协作攻关,快速地为福建省培养一批跨世纪,跨部门的高科技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此外,组织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短期训练班为各级政府、企业部门训练管理干部和信息系统操作技术人员。2、中、长期育苗措施: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扩大信息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和增加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和加快信息领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加大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力度;增设硕士培训班,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3、普及教育:把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新文化基础教育。中小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普及全社会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重视成人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开发各类信息应用系统,首先推动信息技术在公共体制,如政府部门及所属单位、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共交通等应用,让全社会体会到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利益。
政府领导的重视是数字化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
国家信息化方针中明确规定“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的知道思想,特别是数据标准、法规的制定,信息安全检查、监督体制的确立,以及信息更新、共享机制的建立等都有赖于政府的引导。
信息化规范、标准、法规建设是数字化建设发展的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的数据政策、数据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法规,是数字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障。在信息时代,技术上的短视、图便利和疏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消耗巨资围剿“千年虫”的覆辙不可再重蹈。综合分析和决策的正确与否来源于基础数据的质量和准确程度,没有标准化的数据将造成巨大的混乱。因此,各种数字化建设的工程应该注重信息化法规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投融资机制的建设,以确保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建,并组织进行下列标准、政策、法规建设:
1、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使各地数字化建设的数据标准和技术系统融入“数字中国”的整体框架。从省情出发,跟踪有关国际标准,细化国家已有标准,制订国家还没有的标准等。2、建立健全信息化政策和法规,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
应用性示范工程的设立是数字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
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对IT的盲目投资也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为保证数字化建设沿着科学、健康、有序的道路前进,有必要选择若干领域和专题,开展数字化建设应用示范性工程和项目建设。在作好详细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应该集中力量开发推广应用面广、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利用率高、与百姓关系密切的示范和应用系统;从实际需求和促进产业化着手,认真论证筹划、组织示范,成熟一个启动一个,避免无序、重复建设和一哄而上,以求重点攻关、取得经验、总结推广。
“数字地球”和区域信息化已成为新千年的一股热潮,而各种数字化建设中的信息基础设施正根据实际需求,群策群力,紧锣密鼓地开发之中。历史已经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推上国际竞争舞台。除了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我们别无选择。
摘自《通信信息报》
上一篇:IP将成传输层主导协议
下一篇:IPv6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