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国际海上安全应急通信及应用简介
录入:edatop.com 点击:
1 国际移动卫星组织
Inmarsat是一个提供全球范围内卫星移动通信的政府间合作机构,即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原名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英文简称Inmarsat)。Inmarsat成立于1979年,初期旨在为海上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现已发展为世界上唯一为海陆空用户提供全球卫星移动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的业务提供者。Inmarsat总部设在伦敦,到1997年已有80个成员国。成员国政府即签字国指定一企业实体作为该国的签字者参加这一组织的商务活动。Inmarsat制订整套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指标,负责采购卫星和运营空间段。任何成员国的签字者都可以建立和运营地面站,通过它向用户提供服务。任何有实力的生产厂商都可获得用于生产用户终端的技术资料,终端经过Inmarsat类型批准后,可销售给世界各地用户。Inmarsat支持的用户服务在海事应用上包括直拨电话、电传、传真、电子邮件和数据连接;航空应用包括驾驶舱话音、数据、自动位置与状态报告和直拨旅客电话;陆地应用包括微型卫星电话、传真、数据和运输上的双向数据通信、位置报告、电子邮件和车队管理等。Inmarsat还在人为灾难和自然灾害发生时提供应急通信。Inmarsat用几种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通过一系列终端向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其中包括Inmarsat-A、C、B/M、Aero/Mini-M系统。此外,Inmarsat还开发出未来第一家全球寻呼业务,并正在积极探索其卫星在定位和导航方面的应用。
中国是Inmarsat1979年成立时的创始成员国之一,Inmarsat的中国签字者是交通部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英文简称MCN)。该公司连接数届当选为Inmarsat亚太地区理事。作为中国向国际移动卫星组织负责的唯一经办机构,该公司还负责联系中国用户的所有Inmarsat事宜,负责在中国经营和提供Inmarsat业务。在Inmarsat系统中Inmarsat总部只负责运营空间段,各签字者负责建立各自的地面站和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一方面,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运营北京地面站。在Inmarsat四个洋区中,首先提供覆盖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区的Inmarsat-A、B/M、C站业务,继而经Inmarsat批准,于1997年7月开始提供北京站大西洋东、西洋区Inmarsat-A、B/M业务。另一方面,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作为中国签字者,以推动中国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应用为目的。还唯一地为用户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从终端销售、启用到帐务结算、技术支持、推广等。有关Inmarsat业务的所有问题都可与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联系。同时,Inmarsat还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于1993年在北京设立了驻华代表处。该代表处旨在配合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推广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在中国的应用,促成政府部门在政策、规章方面对该业务的支持,协助中国硬软件开发商的参与和合作。
2. Inmarsat——C
2.1 Inmarsat——C系统是一个存储转发式的双向卫星通信系统,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向用户提供卫星全球覆盖区内移动或固定数据通信和传输定位报告信息,其通信率为600bit/s,工作在标准的移动卫星通信L频段。
Inmarsat——C系统由空间段、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用户终端通过一个十几厘米高的全向天线,以储存装发方式提供电传和低速数据(600bit/s)通信,由于采用了压缩和复用等数字处理技术,使得终端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从而成本低,可靠性高。全向性天线设计使得终端无须机械伺服系统,自动跟踪卫星信号,稳定可靠。卫星地面站是卫星和陆地网之间的连接枢纽,实现用户终端与公共陆地网各类用户以及其它用户终端的通信连接。空间段即卫星和相应的网控部分,由国际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原国际海事卫星系统) Inmarsat自己的专用卫星(4颗第三代卫星主用,多颗备用),将全球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大西洋西四大洋区,重叠覆盖。卫星与地面站之间以C波段通信,卫星与移动终端之间使用L频段通信,卫星带宽34MHz。
Inmarsat——C主要提供数据、电传、文字传真等业务,同时也提供数据报、轮询以及遇险报警等作为定时位置报告的手段。另外终端还可以通过具有X.25或X.400协议的LES(局域网仿真服务器)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按照不同的用途,Inmarsat——C终端有海用、陆用和车载等不同型号,从而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
2.2 应用范围和市场前景
早在1991年,Inmarsat——C就开始在海上使用,成为海上监控和移动通信的一种重要手段。1999年GMDSS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实施,Inmarsat——C以其高度的可靠性被列为海上A3区的比选的通信手段。全球远洋运输公司都开始按照要求把Inmarsat——C作为通信设备来建立远洋船舶安全监控网络。
在陆地上欧洲大陆已经建立了使用Inmarsat——C的跨国界运输车队的跟踪定位管理以及水位测报和遥测遥控系统。
另外,Inmarsat——C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类车辆的跟踪定位管理、船队监督无人监控、数据采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随着各种服务业务的增加,以及Inmarsat——C硬件提及重量的减少,通信质量的提高,Inmarsat——C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3 海事卫星
海事卫星是用于海上和陆地间无线电联络的通信卫星。海事卫星的通信系统由2部分组成:卫星和地面的卫星测控站属空间部分;岸站是卫星通信的地面中间站。船站就是海上用户站,它的天线始终指向卫星。海上船只颗根据需求,由船站将信号发射给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上的海事卫星,经它转发给岸站,岸站再通过与之连接的地面通信网络或国际卫星通信网络,实现与世界各地陆上用户的相互通信。海事卫星除广泛用于电话、电报、电传和数据业务外,还兼有救援和导航业务,同时又能把船只的航向、速度和位置等数据随时传输给岸站,并存贮再岸站控制中心的电子计算机中。因此,船只一旦在海上遇难或船上发生紧急事件。岸站就可以迅速确定船只所在海域的具体位置,及时组织营救。
4 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
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自一九九一年正式运转至今已经能够提供几乎所有Inmarsat业务,这包括覆盖全球四个洋区的Inmarsat——A站业务:电话、传真、电传、遇险专线;覆盖四个洋区的Inmarsat——B/M站业务:电话、传真、电传、遇险专线;覆盖太平洋、印度洋的Inmarsat——C站的多种业务:存贮转发电传、增强群呼安全网,增强群呼商用网业务,点对点数据报告以及多址业务等;还有一九九七年年底开通的Inmarsat Mini-M业务。北京LES以强大的技术服务和网络管理阵容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优质服务,系统稳定性好,以"海事通信、人命关天"为警种,时刻关注接通率,即时解决用户实际问题。
Inmarsat业务的提供包括两个方向:固定网拨通移动终端,即"到达移动端"服务,以及移动终端拨向固定网或另一移动端的"发自移动端"服务。
国内公众网用户只需具备邮电IDD(国际直拨)功能即可自动拨通任何Inmarsat移动终端,无需任何额外手续,中国电信有与之相应的服务和计费。发自移动端的服务及移动终端业务的管理则由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提供。在中国,使用移动终端的未来用户需要办理以下手续:
(1)购买或租用任何经过Inmarsat类型批准的终端;
(2)申请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颁发的电台使用许可证;船用终端用户到交通部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理(与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为同一单位);陆用终端:直接在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
(3)通过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办理终端启用手续。包括填妥启用申请表,缴纳启用费。目的在于申请用户识别号码(类似电话号码),确定帐务结算机构(目前,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是中国Inmarsat用户唯一的对外帐务结算机构:CN03),将用户信息告知Inmarsat系统等。
(4)通过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了解Inmarsat移动卫星通信费用,和终端使用方式,您就可以方便灵活地使用Inmarsat提供的通信服务。
5 GMDSS系统
GMDSS系统主要包括全球遇险报警系统和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是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船舶遇突发海事,只需按一个"遇险"按钮,遇险报警系统即开始工作,所有关于事故的发生、位置及识别标志等数据将自动地以每4分钟一次重复发射,直至给予收妥承认,遇险呼叫才会终止。一旦人员落水或船舶沉没,自浮应急无线电示位标就会自动启动,将导航数据迅速发出;救生设备上的雷达应答器,也不停地对船载、机载雷达发出响应,以便引导搜救船舶、飞机迅速驶向遇险者。遇险报警信号的传递是由全球系统中的通信系统完成的。该系统分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系统两部分。国际联合搜救提供的极地轨道卫星系统,传递从遇险船舶的卫星船站或应急无线电示位标发出的遇险报警信息、数据,并为遇险船舶精确定位,船至岸和岸至船两个传输方向的通信,由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提供的静止卫星通信系统承担,因每颗卫星可同时开通400条话路或数千条报路,可向船舶提供全方位遇险报警和通信(包括语言、电传、数据及传真的传送)。与此同时,使用中频、高频和甚高频并能呼叫船台和岸台的数字选呼系统,也在工作。遇险船舶的数字选呼系统的有效报警距离可达200-800海里,超出这一距离的报警信号的船台、岸台自动接力转发,而负责应答的海岸电台,则给遇险船发出的遇险报警予以收妥承认,并将接受到的遇险报警信号,经数据交换后立即接通到救助协调中心。救助协调中心立即配给卫星通道,向遇险船附近的所有船舶转发遇险报警,并将遇险报警优先转发给救援机关,不论难船处在任何海区位置,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搜寻救助。因此GMDSS系统,将成为海上航行船舶的保护神。
摘自《全球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