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首页 > 无线通信 > 技术文章 > IMS的发展策略

IMS的发展策略

录入:edatop.com     点击:

1  引  言

  伴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话音网络经历了技术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程控交换技术为核心的电话网飞速发展阶段,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1亿门,树立了我国通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98年,我国开始进行IP电话业务的运营,以H.323为代表的VoIP技术成为电话网开始进行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转变的重要标志;从21世纪开始,软交换技术逐渐为我国各大运营商全面促进电话网规模转型的主流技术,表明我国电话网的技术水平、智能化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IMS是近一两年研究最活跃的技术之一,并公认为是2006年中国通信市场十大最受关注的技术。IMS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它的出现会对现有技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  什么是IMS

  早在2000年,3GPP就开始提出IMS的概念,并将其确定为3GPP版本5。IMS,全称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提出支持移动多媒体业务的体系架构,旨在将Internet与移动相融合,从而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提供即时消息、呈现业务和视频会议等多媒体业务。随后ETSI TISPAN在研究NGN总体架构过程中,将3GPP定义的IMS纳入了NGN框架,使其成为NGN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为IMS成为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总体上讲,IMS以IP承载网络为基础,采用SIP核心控制协议,提供对IP多媒体业务控制能力的体系架构,它由多个功能实体组成,主要包括CSCF,HSS,MGCF,应用服务器和智能终端等。

3  IMS的特点

  (1)IMS具备统一的网络控制核心,由CSCF统一完成用户的认证鉴权、基于归属地的会话处理以及业务触发功能,与具体的接入方式无关。它简化了网络组织,为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构建融合网络架构、提升业务提供能力奠定了基础。

  (2)通过执行初始过滤准则,IMS可以提供丰富的触发信息以及多次业务触发能力,并结合基于Parlay/OSA/OMA开放、标准的第三方业务接口,灵活提供多种组合的多媒体业务体验。

  (3)HSS是IMS体系架构中的重要功能实体,它存储了IMS中所有与用户和服务相关的数据,包括用户身份、注册信息、接入参数、业务触发信息等,是运营商实现统一用户数据管理,增强业务提供的灵活性,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实现从网络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技术基础。

  (4)IMS在采用标准的分层体系架构,强调核心网设备通用化的同时,加大了业务规范化的力度。3GPP与OMA共同合作制定标准化的IMS业务规范,包括Videosharing,PoC,IM等,旨在推动IMS业务规模部署,增强业务的互通性,满足运营商组建大规模业务网络的需求。

  (5)QoS,安全,计费等涉及IP环境下网络实际运营的技术难点正在逐步完善,有利于增加运营商对多媒体业务的掌控能力。

  综上所述,IMS保留了电信领域以网络为中心因而可运营可管理的特性,同时借鉴了因特网以终端和业务高度智能因而业务提供更为灵活方便的思想;体系架构分层、开放、功能分离、标准化等下一代网络特征更为明显,满足电信运营商在IP开放环境下、灵活提供丰富的IP多媒体业务和业务组合的需要。

4  IMS与软交换

  软交换技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主要设计思想是控制与承载和业务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具体地讲,软交换是一个基于软件的分布式交换/控制平台,它将呼叫控制功能从网关中分离出来,开放业务、控制、接入和交换间的协议。目前,软交换之所以得以大规模商用与它出现的时机、市场竞争格局、技术特征、企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IMS的出现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但却给运营商带来技术选择的难题。

  应该说软交换与IMS在设计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心思想都是基于IP,实现承载与业务的分离,在功能上也有重叠部分,但两者在技术细节上存在不少差异。

  软交换体系与接入方式相关,提供固定业务的软交换与提供移动业务的软交换需要不同的软交换设备,而IMS则采用统一的控制核心,与接入方式无关;软交换设备基于传统交换机的呼叫控制模型,而IMS的CSCF基于会话控制模型,既可以是语音呼叫、视频呼叫,也可为数据类会话;在业务触发方式上,软交换基于业务签约触发,而IMS则基于初始过滤准则(iFC)触发,触发机制更加灵活;软交换没有专门定义的计费体系,IMS则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计费体系,能够进行实时在线计费、离线计费;软交换可以完全继承传统PSTN/ISDN业务,而IMS到目前为止还做不到;软交换没有提供多媒体业务统一的规范,而IMS则采用基于OMA定义的标准业务规范。

  总之,软交换保留了电信领域主从控制的理念,控制层的软交换设备是整个网络的智能中心和控制中心;而IMS则综合了Internet和电信领域的特点,终端和业务层面是网络的智能中心,控制层面引入了电信网可运营、可管理的理念,增加了对终端的安全/移动性管理、业务质量保证以及业务提供所需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因此,从发展角度看,IMS适应于移动化和多媒体化通信需求的网络体系,而软交换则是实现传统电信服务在下一代网络环境下良好继承的网络体系,两者将协调发展,长期共存。

5  IMS不等于FMC

  在用户对融合业务体验的迫切需求、以IP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运营商面对设备投资、成本控制压力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FMC逐渐成为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大趋势。FMC是指固定和移动的融合,用户无论是在固定环境中还是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同样的服务。从技术上看,FMC可以包含多种业务捆绑、终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IMS是适于其中实现固网移动在控制层面的融合,采用统一的IMS网络,提供跨固定/移动/无线等多种接入方式的统一控制能力。

  所以说,IMS是FMC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技术基础,但它不是FMC的全部,并非一定要引入IMS才能实现FMC,即使不引入IMS,运营商也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方式为用户提供FMC业务体验。

6  关注Presence(状态呈现)业务能力

  Presence(状态呈现)业务就是用户可以将自身的状态如用户状态、通信能力、个人参考等信息展现给别人,同时也可以订阅其他人的状态信息,即告知一个用户关于另一个用户的可达性、可用性和通信意愿。目前,该业务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应用。

  IMS也可以提供Presence业务,是由3GPP与OMA共同制定的,包括业务体系架构、业务能力、功能要求、接口要求、与其他业务实体的关系等。基于IMS的Presence业务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同时具备分散组网的能力,进而为在大网上提供Presence能力,使Presence成为提供多网融合业务的重要基本业务能力成为可能。基于这一能力,大量的第三方应用可以根据用户的状态呈现信息实现业务定制,运营商则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

7  结束语

  尽管IMS为我们在提供丰富、灵活的IP多媒体业务、构建固网移动融合网络等方面展现了美好的前景,但IMS的发展仍面临挑战。整体上看,IMS真正要实际运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IMS引入的驱动力、产品开发、网络组织架构、编号、终端定制、后台支撑等;IMS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组建大网的能力仍不尽人意;IMS在固网的应用还受限于网络的接入控制能力;IMS技术本身面临P2P等因特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挑战。因此,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还处于发展的前期准备阶段。

上一篇:D-Link 的GEPON解决方案帮助南阳市成功完成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
下一篇:亨通光电为光纤到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详情>>

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 国内最全面、系统、专业的手机天线设计培训课程,没有之一;是您学习手机天线设计的最佳选择...【More..

射频和天线工程师培训课程详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