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运营商以太网测试(二)
3 承载网络基础架构测试
MEF定义了EVC和E-Line,E-LAN等以太网服务,从用户角度勾画出城域以太网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但是,EVC和Ethernet Service具体如何实现,采用哪种技术实现,MEF并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Ethernet Service是一个独立于技术实现的概念。目前,在核心承载网络层面上,通常有3种技术:
(1)传统的IP/MPLS技术,以及基于此的PWE3和VPLS等技术。
(2)PBB/PBT技术。此技术由Nortel和英国电信(BT)联合倡导。
(3)T-MPLS技术。此技术由Alcatel-Lucent和Cisco等倡导。
Spirent Testcenter为以上3种技术均提供了测试解决方案。
3.1 传统的IP/MPLS架构测试
传统的IP/MPLS技术的特点是技术成熟,互通性良好。但相比另外两种新兴的以太网传输技术来说,成本还是比较高。传统的IP/MPLS测试对象主要包括:设备的传统路由协议,如BGP,OSPF,ISIS等协议;设备的传统MPLS协议,如LDP,RSVP-TE等协议;实现E-Line和E-LAN等以太网服务的技术,如PWE3,VPLS等;设备转发性能测试。
这类设备或者网络,测试内容主要包括:
(1)协议基本功能测试。比如,路由协议能否建立邻居关系;能否正确发布,学习和计算路由表;伪线能否正确建立;VPLS的MAC学习和洪泛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VPN泄漏;能否自动发现PE等。
(2)扩展性测试。比如路由表的容量有多大、设备最多能建立多少个路由协议邻接关系等。
(3)性能测试。集成协议平面和数据平面的测试,验证路由和MPLS协议交互对于正常业务转发的影响。
(4)高可靠性测试。MEF要求运营商以太网具备50ms以下的故障恢复时间,所以需要验证网络或者设备的快速收敛速度和故障恢复时间。
(5)一致性测试。不同厂家对于协议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会造成互通性问题。一致性测试验证厂家设备对于协议的实现是否符合标准。
(6)负面测试。实验室环境是理想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设备可能工作良好。但现网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其中存在很多异常的网络事件,这些事件会给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比如,邻居路由器执行一次撤销路由和通告路由的行为,就会要求设备的CPU重新计算路由表。频繁的这种行为,会给设备造成负担,对其稳定性是一个挑战。负面测试就是通过测试仪表仿真各种网络事件,观察被测设备在长时间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安设到现网以后的工程故障。
Spirent Testcenter为以上测试提供了业界最全面的解决方案。
●路由协议测试,包括RIP,OSPF,ISIS,BGP,PIM-SM/PIM-SSM等,以上路由协议支持IPv4和IPv6版本。
●MPLS信令协议,包括LDP,RSVP-TE,MP-BGP。
●支持Martini和Kompella仿真。
●支持PWE3仿真。
●支持基于LDP的VPLS和基于MP-BGP的VPLS仿真。
●支持L3 VPN和6PE仿真。
●支持以上协议和技术的功能测试。
●支持以上协议和技术的协议扩展性测试。
●通过Commander Sequencer调度各种协议和链路的网络事件,长时间对设备施加负面测试压力,观察设备在异常网络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健壮性。
●支持以上协议和技术的一致性测试。
协议测试都是比较复杂的测试,特别是在进行电信级的大规模仿真测试时,更需要测试人员有一定的路由和MPLS技术基础,所以Spirent Testcenter为所有单播和组播路由协议,MPLS信令协议,各种MPLS VPN的测试都提供了配置向导,可以方便用户快速准确生成测试(见图9)。
图9 Spirent Testcenter路由和MPLS测试配置向导
另外,Spirent Testcenter提供了最好的协议平面和数据转发平面集成测试手段,在协议平面建立起来的网络拓扑结构上直接生成验证流量,通过数据转发平面来验证协议平面工作的正确性,以及协议平面计算对于数据转发性能的影响(见图10)。
图10 Spirent Testcenter数据平面和协议平面集成测试
3.2 PBB/PBT测试方案
PBT技术的基础是IEEE 802.1ah定义的PBB(Provider Backbone Bridge,运营商骨干桥接)技术,IEEE把PBT技术称为PBB-TE(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Traffic Engineering,支持流量工程的运营商骨干桥接技术)。PBB又称为MAC-in-MAC,是一种基于MAC堆栈的技术,用户MAC被封装在运营商MAC内,通过2次封装对用户流量进行隔离,增强了以太网的可扩展性和业务的安全性。在运营商网络中,用运营商MAC进行交换。PBB的关键是在MAC-in-MAC封装中引入了24bit的I-TAG(业务实例标签),可以支持224的服务实例,达到电信级以太网规模。图11所示的是PBB封装图。
图11 PBB封装图
PBT技术基于PBB技术,其核心是对PBB技术进行改进,通过网络管理和控制,使CE中的业务事实上具有连接性,以便实现保护倒换,OAM,QoS,流量工程等电信网络的功能。相对于PBB,PBT技术做了一些简化,包括不支持洪泛,对未知目的地址数据帧直接丢弃;PBT关闭了PBB的组播功能,不转发而是丢弃组播数据;预先配置PBT通路,关闭了广播学习功能;不支持生成熟协议,关闭了用于阻止网络内出现环路的协议;运营商可以管理不同路由上的负载,防止负载不均衡情况的发生。
PBT技术采用外层MAC加上外层VID(B-DA+B-VID)来表示一条隧道,进行业务转发,使CE受到运营商的控制并能隔离用户流量。到某一个目的B-DA MAC地址的通路,可以对应多个隧道,每个隧道有惟一的B-VID,其中一条隧道<B-VID,B-DA>为工作隧道,其他隧道为备用隧道。
目前,PBT没有定义控制层面,隧道的建立主要依赖于人工配置。
PBT技术支持带宽管理和CAC(Connection Admission Control,连接接纳控制)功能,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管理,通过网管配置或NC(Network Controller,网络控制器)建立连接,可方便实现灵活的交换和TE。
PBT技术采用IEEE 802.1ag中的CFM(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连接性故障管理)机制来持续地监视网络中的隧道状态。当主用隧道失效时会把业务自动转移到预先建立的备用电路上。有些厂商声明可以获得15ms的故障倒换时间。
PBT技术兼容传统以太网桥的架构,不需要对网络中间节点进行更新即可基于<B-DA,B-VID>对数据帧进行转发,数据帧也不需要修改,转发效率高。
Spirent Testcenter PBB/PBT测试在业界第一个通过了Nortel运营商以太网生态系统兼容产品认证。该认证于2008年1月31日在Nortel位于加拿大的运营商以太网创新中心颁发。
通过Spirent Testcenter,用户可以获得下列PBB/PBT测试能力:
(1)每端口支持32k条独立的测试流,并通过任意字段(如B-SA,B-DA,B-VLAN,ISID,C-SA/C-DA, C-VLAN等)的变化,形成无数Flow(每端口512Billion),能最真实地仿真"Carrier Grade"级别的Tunnel和用户数。
(2)每端口可以实时分析64k条独立Stream,提供详细的统计,包括带宽、丢包、时延、抖动、乱序等,超过45个统计量。
(3)高级Filter功能,实时跟踪帧中任意位置一个字段或者几个字段组合,可以提供从Per-Tunnel,Per-Servicde,Per-Host的不同层次的QoS的详细分析。
(4)可以和802.1ag CFM OAM结合起来,进行协议平面和数据平面的集成性能测试。
(5)和802.1ag CFM OAM结合,进行隧道备份倒换测试。
(6)提供了强大的PBB/PBT测试配置向导,快速仿真运营商级的测试拓扑和测试流量,并可在向导中同时完成EOAM配置。图12为PBT配置向导。
图12 PBT配置向导
3.3 T-MPLS测试方案
2006年2月,ITU-T在G8110.1等3个标准中定义了T-MPLS。该系列建议力图从MPLS的协议体系结构业已存在的功能中,识别认定那些必须而且是足够充分的一个子集,以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网络技术。T-MPLS将具有和传统传送网络相似的OAM&P能力,端到端的维护,保护和性能监测,能够融合任何L2和L3的协议,构建于统一的数据传送平面。
ITU-T所制定的3个标准都聚焦在T-MPLS的数据平面,包括G.8110.1T-MPLS架构;G.8112T-MPLS接口规范;G.8121T-MPLS设备功能规范。
T-MPLS控制层面尚未定义。目前的LSP建立方式主要为人工配置,或者利用ASON/GMPLS 协议。
T-MPLS和传统MPLS的主要区别是:MPLS使用单向LSP,T-MPLS使用双向LSP;T-MPLS移去了MPLS中倒数第2条标签弹出(PHP)和ECMP(Equal Cost Multiple Path)功能;T-MPLS移去了LSP合并(LSP Merge)功能,以简化OAM和性能监控(Performance Monitor)过程。
Spirent Testcenter提供了全面的T-MPLS测试能力:
(1)基本性能测试和RFC 2544测试。
(2)基于Per-Tunnel和Per-Subscriber的性能和QoS分析。
(3)T-MPLS封装/解封装功能和性能验证。
(4)和传统MPLS的互通性和互操作性验证。
(5)设备的LSP容量测试。
(6)故障恢复时间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