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中国电信应对3G启动的网络建设探讨
录入:edatop.com 点击:
面对即将到来的3G时代,各大运营商都在积极备战。中国电信一旦拿到3G牌照,将成为移动通信战线的一支“新军”,在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竞争中必然处于两条不同的“起跑线”,势必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中国电信能否抓住这个契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3G启动前夕构筑起强大完善的适应3G的网络资源。这样在国内3G启动的发令枪响后的第一时间里,就可以比较快地铺设一张高质量的3G网络来吸引客户,抢占市场先机,尽可能快地将固网的主导地位和领先优势转移到3G市场的竞争中来。
1 未雨绸缪,改造升级适应3G组网要求的MSTP传输网
目前,中国电信经营着普通固话、数据业务、集团客户数据专线业务、宽带高速上网业务以及带宽和电路型等网元出租业务,旗下的传统固网不断向NGN演进。SDN、IP和ATM等3种传输方式对中国电信经营的不同业务各自有最佳的适用场合,作为基础传输平台,必须能够同时承载这3种不同类型的业务。
众所周知,3G业务相对于2G业务来说,业务承载除了普通话音业务外,更多的是对移动数据业务的承载。3G宽带业务流量具有统计特性,如果简单采用目前窄带的SDH设备传输,效率会很低,因此3G传输网络必须具备统计复用特性。
边缘接入网络作为中国电信的触角,是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前沿阵地。随着客户需求的多
样化和核心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边缘接入网络在中国电信城域传输网建设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加,成为传输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都应在建设适应3G要求的城域传输网建设中给予前瞻性的考虑。
从传输网技术发展潮流的角度看,随着传输技术的发展,已出现能同时传输各种业务的多业务传输设备(MSTP),为建立传送综合业务的基础传输平台创造了条件。MSTP技术是以SDH技术为基础,继承了其优异的组网及保护能力,并提供对ATM/IP数据业务的统计复用功能,提高带宽传输效率,实现TDM/ATM/IP综合业务的统一传送,所以能很好地满足中国电信未来3G、传统固话及宽带数据业务对城域传输网络的需要。随着3G网络内核的IP化演进,MSTP技术平台可以非常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而且MSTP技术和产品已经经过各运营商的城域传输网建设的充分验证。所以笔者认为:MSTP设备应肩负起中国电信各城域网3G传输网的重任。MSTP具备的宽带业务承载能力和平滑演进能力,可适应从少量宽带到近乎全部宽带的升级能力,同时能很好地承载占目前运营收入大多数利润来源的TDM业务,保证其业务质量、网络安全和运营维护成本,并可很好地适应未来占主流业务量的宽带业务,具备向下一代业务的演进能力。
从网络结构的角度看,城域传输网通常基于本地网范围,通常可分为3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在骨干层(包括核心层和汇聚层),3G传输网需提供RNC、MSC、GMSC、SGSN、GGSN间的高带宽业务传输通道;接口种类相对简单,而数据经过汇聚,对带宽的需求较大。在核心层,应该将核心数据设备的连接融入骨干传输平台,利用SDH的基础实现高质量的业务保护,提升业务的可靠性。在汇聚层,可考虑利用MSTP平台的多业务功能,完成ATM、以太网等业务向核心层的汇聚以及本层的带宽共享。利用MSTP对数据端口进行汇聚,降低系统互联的成本。在接入层,3G传输网需提供相应的数据业务处理和汇聚能力。接口需求集中在基于ATM的E1/T1 IMA口、STM-1接口,也有STM-4接口。利用MSTP设备对基站信号进行收集和收敛。
从传输带宽的需求角度看,也将和以往有区别,总的来说本地网内3G基站所需要的传输带宽远大于PSTN的模块局、接入网。当前,中国电信各大小本地网已形成622Mbit/s、2.5 Gbit/s、10 Gbit/s等速率的SDH环传输网络。对SDH设备来说,环上容量的可扩展空间相对已经比较小,如果要满足未来3G传输带宽要求,必须对网络拓扑进行组织优化,实施传输设备的带宽升级跨越。同时3G移动业务需要从基站汇聚到MSC,这中间的所有业务流量都是集中型业务,比较适合采用通道保护方式。这样,2.5 Gbit/s及10Gbit/s速率的MSTP设备成为3G城域传输网的首选。此外,由于移动网络的自身特殊性,3G传输网和PSTN传输网相比,还具有时钟同步要求高、网络结构复杂等特点。同时,3G基站往往是无人值守机房,要求传输设备提供各种网管通道和环境监控功能。
从网络建设的角度看,随着中国电信长途骨干网容量的大幅度提升,网络的瓶颈已经逐渐转移到城域网。在3G启动后,基站的建设势必会是重中之重,如何搭配3G移动基站建设相应的传送平台将是城域传输网的主要任务之一。各本地网着眼3G,急需改造建设适应3G接入的传输网作为统一的业务传输平台,既降低投资又可以大大简化网络结构,实现和其他业务公用,比如固网的数据接入等。
当前,中国电信应加快各本地网内SDH传输网的改造升级建设步伐,广泛采用MSTP技术组网,建设满足未来3G传输重任的统一传送平台。在3G网络演进的建设初期,多业务网络呈现严格QoS特性时,采用SDH平面作为承载的主要方式,并辅以ATM特性完成Node B的接入。初期建设业务量较小时,大量采用E1/T1 IMA口,并利用其统计复用功能提高传输效率。在网络演进后期,大量采用内嵌RPR方式或ATM方式通过FE或ATM 155 Mbit/s接口实现业务承载,保持较强的继承性,以适应各个阶段的业务需要。随着传输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城域MSTP与智能光网络紧密结合,通过对网络软件平台的智能化改造,使MSTP平台具备更多的智能特性,包括动态业务提供、网络元素即插即用、基于协议的路由和保护、不同业务的SLA等,必将对3G传送网提供更多的支撑,为中国电信未来的3G规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高瞻远瞩,全面建设满足3G业务承载的CN2精品网
面对3G、NGN技术的日益成熟,中国电信现在欠缺的恰恰是承载网对新业务的支持。随着IP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端路由器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理论上讲IP网络已经具备了成为多业务承载网络的重任。中国电信当务之急是新建一张面向未来IPv6业务和3G通信的IP骨干承载网,提供企业VPN业务的下一代IP骨干网和下一代承载网(CN2)网络,用于承载未来的3G、NGN等新业务,奠定未来10~20年中国电信顶级运营商的基础。
2.1 CN2网络定位
总体目标是具备低延迟、高可靠性、高扩展性,有安全和服务质量保证的多业务承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为“承载未来3G的话音和数据传输、NGN业务承载以及互联星空内流媒体业务、MPLS VPN等数据业务的骨干网络”。老的ChinaNet——即用户熟悉的163网络将主要用作ADSL;拨号等因特网接入和浏览业务。两张网络共生并存,共同承载中国电信的主要数据业务。随着CN2的诞生而出现一幅类似“高速路和普通公路分道而行”的立体IP交通图。不仅要制造“宽带”的概念,更应注重对业务的可管理和质量保证,实际上为下一代网络,包括3G和NGN在内的新业务承载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CN2网络技术指标要求
作为中国电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策略性项目,CN2应成为采用全网MPDS、保证8个等级的
QoS以及支持全网组播和IPv6硬件转发等代表当今IP尖端技术的网络。具体要体现在六大要求上:IP/MPLS流量的线速转发、快速路由收敛、有保证的MPLS VPN业务、组播业务的支持、网络管理和安全及IPv6的实现。
全网启用MPLS,支持多达5级标签,外层采用LDP信令,提供L3 VPN业务,并试验基于
Martini草案的点到点12 VPN业务。核心节点构建单独的MPDS TEDomain,采用RSVP信令,穿越TEDomain的LSP采用LDP Over RSVP方式,核心区域具备TE能力,并利用基于TE的FRR技术为50条广域10 Gbit/s波分链路提供50 ms链路、节点故障保护。
全网采用ISIS Level2 only路由结构,启用路由快速收敛,力争做到当节点或链路故障时<1s的故障恢复。全网启用基于Diffscrv模式的QoS技术,划分8个业务等级,为不同等级业务分配不同带宽并采用不同队列调度机制。全网所有节点需要支持数据无中断转发,通过平稳协议重启(支持ISIS、BGP、LDP和RSVP)和Hitlessswitchover两种技术实现。采用路由器堆栈技术和40 Gbit/s链路技术。
大幅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在目前来讲还十分罕见的8层的QoS,为用户提供目前的IP网络无法望其项背的服务质量保证;实现安全的网络隔离的VPN,CN2不仅要支持L3 VPN,还应开始对L2 VPN进行试验,使VPN业务更加完善;CN2还应充分考虑到体系结构的冗余,在路由引擎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通过无中断路由引擎切换实现无中断转发,而平稳协议路由重启技术则是在网络发生中断或切换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原状态,使业务继续进行转发,这两项技术将对提升网络可靠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CN2要支持IPv6硬件转发,较好地保证网络转发的性能和效率;而通过支持组播技术,节省网络带宽,减轻网络负荷,使视频会议、视频点播、多点文件传输、信息通告等基于组播的业务能够在CN2上顺利开展。CN2还要采用路由器堆栈技术和40 Gbit/s链路技术,使得网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3 CN2网络规模及展望
CN2网络一期工程由骨干网络和精品业务网络组成,业务量以中国电信的大本营南方地区为主,并延伸至西北和东北地区。工程内容涵盖7个核心节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和南京)和华东、华南、西北、北方地区节点及全网多业务接入节点总共近200;个节点,600多台T比特级高端路由器设备。与此同时,通过采用高端的GSR路由系列产品为中国电信建设覆盖200多个城市的全国精晶业务网络,为其数据通信客户提供可靠的MPLS/VPN等服务。
中国电信圆满完成对CN2的合同设备招标后,要加快施工进度,保证于2005年第二季度
如期全面竣工。下一步,在这样一个性能强大、功能丰富的IP承载网上,提供多种多样的先进的IP服务,包括虚拟专网(VPN)、高质量的IP语音和视频流,全面实现数据、NGN、语音、3G网络的融合,全面满足中国电信的IP网络对传输速率、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下一代承载网CN2通过支持IPv6选址,为未来的中国电信3G移动用户提供对网络流量路由的更好控制和更高的服务质量,为3G客户的移动流媒体业务随时随地提供最优化的数据连接。
3 志存高远,做好3G网络的研究及规划
如何分享未来3G大餐,中国电信寄托了太多的梦想,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变数。为此,中国电信要密切跟踪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3种3G主流制式标准、版本演进,持续关注设备、终端制造商及产业链上增值服务商开发的网络技术产品进展动态,加紧对3G的研究、测试和预商用试验,为直接采用3G建网做充分准备。重视3G相关的关键课题研究,包括PHS/3G融合组网、3G建设的投资经济可行性分析、3G高话务区域组网、3G无线网络优化方法研究、PHS/3G业务平台演进和建设方案研究、3G业务路标研究、3G话务模型研究、3G核心网演进策略和方案研究等。无论中国电信最终选择何种制式标准建网,当前都应积极做好未来3G建设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储备。
作为新引入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电信一旦拿到3G牌照,为了吸引3G用户,势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3G网络才能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竞争。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可采取中国联通建设CDMA网络的方法,先追求网络覆盖,然后再追求网络质量。充分考虑网络建设的投资规模控制,快速地铺开3G网络建设,在提供服务的范围内形成3G无线网的连续覆盖,尽快推出3G业务以抢夺市场。3G建设伊始,要借鉴国际商用网经验,基于成熟的协议版本建网,以规避运营风险。采取合理的渐进的建网方式,降低建网成本。下面就以WCDMA标准为例进行3G建网分析。
3.1 无线网络规划建设思路
3G无线网络规划必须考虑网络的覆盖与容量的影响、网络规模的演进对站址选择的影响以及室内外不同覆盖的要求。出于竞争和网络运行质量方面的考虑,中国电信应按全覆盖方式建设无线网。为减小初期的投资风险,对于不同区域应按不同的负荷要求进行设计,在密集城区可以按50%的负荷确定基站的覆盖半径,以避免出现由于CDMA呼吸效应引起的盲点,在一般城区可以按30%左右的负荷确定基站的覆盖半径;郊区则可以按更低的负荷来建网。初期网络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一般在64~144kbit/s。
3.1.1 小区半径选择
由于3G网络具有小区呼吸效应,网络的容量与覆盖直接关联,因此必须在网络建设初期就考虑到今后网络的发展,选择合理的站间距,规避日后由于用户规模的增加需要大量增加站址的情况,破坏原有的网络蜂窝结构,给网络建设带来不便。同时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满足中国电信较短时间内(2-3年)完成整个3G网络构架,以达到抢占市场先机的目的,这也要求在建设初期就考虑有一个合适的小区半径,既满足承载目标的网络容量,又兼顾总体的建设投资。
对于大城市的密集市区和市区初期建设就采用较小的站间距,一步到位搭建蜂窝结构的网络布局,后期再通过增加无线功能、载频及其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网络容量的增长。这样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以后扩容将比较容易实施,网络结构变化少对网络的影响也较小,保证重点区域的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大城市的郊区,其业务增长相对缓慢,可适当采用较大的站间距,这种策略既节省了初期的投资又能保证基本的覆盖要求。
相对于大城市来说,中小城市的用户数量、密度均不及大城市,城市中高度密集的区域相对较少,无线环境好于大城市,但话音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初期建设采用相对较大舶站间距(如市区600~700m)。中小城市初期的业务发展潜力不如大城市,较大站间距既节省了初期的投资,又能保证基本的覆盖要求。在一定阶段后再根据业务量的增长增加载波或适当增加少量基站(针对小面积的密集区域)。
3.1.2 针对性的覆盖
大城市的地貌类型较多,无线环境较为复杂,必须采取针对性较强的覆盖方式,以保证不同特点的区域均能得到良好的覆盖。例如中心城区高楼密集、室内纵深大、街道密集狭窄,且话务密度高,数据业务需求量大,因此需要采用大容量的宏基站进行覆盖,配合多种形式的无线功能进一步增加话务吸收的能力。
中小城市市区的覆盖方式主要以室外宏站覆盖为主,与大城市复杂的建筑物特征相比较,中小城市站址选择的难度相对较小,可以考虑尽量使用相同的站址高度,使网络整体的布局最优化,实现良好的覆盖效果。中小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过渡一般较为明显,需要充分考虑到两侧不同的地貌特征,合理规划设计站址、天线方向,避免干扰问题。对于少数市区密集区域,需考虑用室内覆盖吸收室内话务量。
对于租赁机房和架设天线困难的地方可直接采用室外宏站,直接安装在屋顶或道路旁。对于大城市市区的室内覆盖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覆盖手段。
虽然小灵通的技术含量较低,但由于其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小灵通与3G将长期共存,相互取长补短。中国电信可利用小灵通(PHS)网络作为3G的低速数据补充网。通过小灵通基站的建设为未来3G网络建设提供站点资源和室内覆盖资源。
在3G网络运行的初期阶段,经过一段时期对3G业务的推广,将反映出一些网络的热点,如会展区、高级商务楼等,此时需要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无线功能、室内分布系统、直放站等,以提高这些地区的网络覆盖或容量。当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后,网络的话务将进入全面增长期,此时需要增加载频资源,网络容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基站扩容解决,对于定向站可以配置到2/2/2,对于全向站可以分裂为定向站。,在增加载频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基站的方式进行扩容,并根据情况逐步建设3G室内覆盖系统。
3.2 核心网络规划建设思路
众所周知,WCDMA目前分为3GPP R99、R4、R5/R6几个阶段与版本。
R99在GSM/GPRS网络的基础上,对接入网部分进行了革命性变革,由TDMA制式发展为
CDMA制式,从而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业务的带宽,而且也引入了能够支持小区传呼AMR语音编解码技术。
R4在R99的基础上对电路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引入了NGN中首先提出的软交换技术,将
控制与承载面分离,信令与话路都引入了分组技术。分离构架的引入,使得网络结构清晰合理,路由方式简单灵活,业务提供与升级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建设成本与网络运维成本;分组技术的引入,使网络可以采用不同编解码与静音检测技术节省传输,也可以采用TrFO技术减少语音编解码次数从而提高语音质量。软交换架构的出现,适应了将来网络架构的需求,也更容易与其他各种网络进行有机融合,这为将来的基于分组网络的固定语音、宽带多媒体和新的增值业务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R5/R6在原有R4分组域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IP多媒体域,提供一个统一的基于分组的核心网,为将来的各种业务融合提供平台。R5/R6更多地侧重于多媒体业务的应用,与R4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R4的分组语音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必将为R5/R6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R4网络中的承载网在R5/R6仍然可以使用。R4的网元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支持R5/R6相关协议,例如R4的软交换设备,即MSC Server网元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软件升级成为R5/R6的MGCF(媒体网关控制功能)网元。
3.2.1 电路域规划
当前阶段,语音业务仍然是各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对于中国电信即将新建的3G网络来说,在R5/R6本身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前提下,网络架构优于R99却又比R5/R6成熟可靠的R4软交换技术是最佳选择。R4协议已经成熟,应用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如IP承载网的MPLS/Diffsev/带宽预留/IP电信网等,通过已建设投产的成熟先进的中国电信下一代IP骨干网和下一代承载网(CN2)网络,全面保证新建网络的稳定运营、业务提供的方便快捷,同时R4又为网络今后的演迸发展做好了准备。进退攻守,应付自如。
在网络架构上,采用软交换分层架构统一进行规划,并根据网络发展阶段分步建设,尽可能减少不同网络发展时期对网络架构的调整。
在核心网设备平台建设上,用R4架构核心网。R4架构是目前世界上能够商用的最先进的
WCDMA核心网体系,基于NGN架构,可以向全IP网络过渡,核心网络建设采取一步到位的策略。全面使用移动软交换技术,面向宽带和NGN。高起点建设软交换平台,预留平滑演进到R4/R5和全业务接入能力,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同时采取大容量、少局所规划理念。在10%左右用户密集的地区,网络建设主要需解决容量的问题,这部分地区可采用大容量交换机的规划思路,简化网络拓扑,提高网络质量。90%的其他地区,网络建设主要需经济地解决广覆盖和话务吸收的问题,这些地区宜采用“集中控制、就近接入”的大本地网分层建设思路,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容量、广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
在长途话务汇接平面,已实践了软交换技术大规模商用的可行性,标志着软交换的骨干网应用进入了成熟期,相信不久将会有更多软交换网投入实际商用。在对移动软交换、IP承载等新技术充分考察论证下,发挥CN2精品网在语音业务所需QoS和业务安全等方面保障优势,采用移动软交换设备来建设中国电信3G网络的汇接平面,用于承载3G的IP长途业务。采用动态语音编解码技术,解决分组承载网络中语音质量与传输带宽利用率的矛盾。同时,建设软交换长途汇接网的网管系统,实现对所有软交换设备的网元级管理和网络级管理。通过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全面使用,全面面向宽带和NGN。
网络架构安全性方面,在移动软交换网络上采用双归属技术,建设N+1方式的容灾备份中心,解决大容量少局所网络架构体系中的容灾问题。
3.2.2 分组域规划
3G网络的分组核心网(分组域)事实上就是一个IP接入网,通过这个核心网移动用户可以接入到因特网上享受移动冲浪服务。
首先,在3G网络的分组域实现IPv6。因为移动用户接入移动网络,享受信息服务之前需要获得IP地址,移动用户得到的地址可以是IPv4地址也可以是IPv6地址,3G网络如果采用IPv6技术能够避免用户享受移动数据业务时的地址限制问题。
其次,做到网络容量和技术适度超前。分组域规划建设必须能够和中国电信CN2使用的电信级IP承载网络技术相吻合,包括和IP承载网配合完成端到端的QoS保证策略、IP承载信息安全性的保证策略,以及设备级包转发时延、抖动、丢包、误码等指标的保证等。
再者,组网层次要清晰,做到网络结构安全可靠。分组域从网络层次上属于移动接入层(RAN)到IP骨干层之间的中间接入层,它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将是移动用户的接入管理和流的汇聚。因此组网层次应该简单清晰,网元节点不宜过多。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固网各种资源。分组域在组网形态上与NGN和3G保持一致性,分组域在演进中的变化更多地将体现在设备能力的提升以及和IP承载网、R5 IMS域的配合上。
3.2.3 多媒体域规划
对3G而言,R4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满足当前的业务开发支持,又能很容易在将来通过叠加方式增添IMS域转入R5/R6,提供IP多媒体业务能力,使得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的开展成为可能。
IMS(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在R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目前的版本为R6版本,与R5相比,R6版本的网络框架基本没有改变,只是将PDF从P-CSCF中分离出来,两者之间的接口庄义为Gq接口。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独立于承载的特性,目前IMS支持2G和3G的移动接入方式。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一是IMS要充分考虑中国电信实际网络运营的需求,严格制订在网络框架、QoS、安全、计费以及和其他网络的互通方面的相关规范。
二是加强对目前IMS研究中的几个热点的关注,包括IMS在网络向NGN演进的过程中,对
固定接入方式的支持以及将IMS中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会话级业务承载在电路域上的要求等。
三是利用IMS系统整合、优化中国电信的业务平台。IMS给人们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实现了端到端的IP多媒体通信。它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业务是人到内容或人到服务器的通信方式,而是直接的人到人的多媒体通信方式,所以能够降低中国电信对各种游戏服务器的投资,节省运营费用和网络资源。
最后是在IMS上基于SIP协议得以实现许多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交互类业务,如交互式
的端到端游戏;多媒体通信类业务,如“见我所见”属于实时的视频共享业务、终端内容和文件的共享、基于IMS的“一键通”(PoC)等;信息类业务,如语音信息、即时信息等。
4 结束语
中国电信若如愿获得3G运营牌照实现全业务经营,势必为公司的发展带来重大转折和新的机遇。在迎接3G启动之前,如何蓄势待发?笔者认为:通过发力提高宽带数据服务的投资力度;潜心于传输网的升级改造;拉开CN2精品数据网建设大幕;全方位介入3G相关的关键课题研究及网络建设规划;全面进行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及储备等举措,随时保证能为3G网络建设、运营服务,势必成为中国电信在未来3G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
作者:喻文学 四川省广安市电信分公司 来源:中国电信网
1 未雨绸缪,改造升级适应3G组网要求的MSTP传输网
目前,中国电信经营着普通固话、数据业务、集团客户数据专线业务、宽带高速上网业务以及带宽和电路型等网元出租业务,旗下的传统固网不断向NGN演进。SDN、IP和ATM等3种传输方式对中国电信经营的不同业务各自有最佳的适用场合,作为基础传输平台,必须能够同时承载这3种不同类型的业务。
众所周知,3G业务相对于2G业务来说,业务承载除了普通话音业务外,更多的是对移动数据业务的承载。3G宽带业务流量具有统计特性,如果简单采用目前窄带的SDH设备传输,效率会很低,因此3G传输网络必须具备统计复用特性。
边缘接入网络作为中国电信的触角,是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前沿阵地。随着客户需求的多
样化和核心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边缘接入网络在中国电信城域传输网建设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加,成为传输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都应在建设适应3G要求的城域传输网建设中给予前瞻性的考虑。
从传输网技术发展潮流的角度看,随着传输技术的发展,已出现能同时传输各种业务的多业务传输设备(MSTP),为建立传送综合业务的基础传输平台创造了条件。MSTP技术是以SDH技术为基础,继承了其优异的组网及保护能力,并提供对ATM/IP数据业务的统计复用功能,提高带宽传输效率,实现TDM/ATM/IP综合业务的统一传送,所以能很好地满足中国电信未来3G、传统固话及宽带数据业务对城域传输网络的需要。随着3G网络内核的IP化演进,MSTP技术平台可以非常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而且MSTP技术和产品已经经过各运营商的城域传输网建设的充分验证。所以笔者认为:MSTP设备应肩负起中国电信各城域网3G传输网的重任。MSTP具备的宽带业务承载能力和平滑演进能力,可适应从少量宽带到近乎全部宽带的升级能力,同时能很好地承载占目前运营收入大多数利润来源的TDM业务,保证其业务质量、网络安全和运营维护成本,并可很好地适应未来占主流业务量的宽带业务,具备向下一代业务的演进能力。
从网络结构的角度看,城域传输网通常基于本地网范围,通常可分为3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在骨干层(包括核心层和汇聚层),3G传输网需提供RNC、MSC、GMSC、SGSN、GGSN间的高带宽业务传输通道;接口种类相对简单,而数据经过汇聚,对带宽的需求较大。在核心层,应该将核心数据设备的连接融入骨干传输平台,利用SDH的基础实现高质量的业务保护,提升业务的可靠性。在汇聚层,可考虑利用MSTP平台的多业务功能,完成ATM、以太网等业务向核心层的汇聚以及本层的带宽共享。利用MSTP对数据端口进行汇聚,降低系统互联的成本。在接入层,3G传输网需提供相应的数据业务处理和汇聚能力。接口需求集中在基于ATM的E1/T1 IMA口、STM-1接口,也有STM-4接口。利用MSTP设备对基站信号进行收集和收敛。
从传输带宽的需求角度看,也将和以往有区别,总的来说本地网内3G基站所需要的传输带宽远大于PSTN的模块局、接入网。当前,中国电信各大小本地网已形成622Mbit/s、2.5 Gbit/s、10 Gbit/s等速率的SDH环传输网络。对SDH设备来说,环上容量的可扩展空间相对已经比较小,如果要满足未来3G传输带宽要求,必须对网络拓扑进行组织优化,实施传输设备的带宽升级跨越。同时3G移动业务需要从基站汇聚到MSC,这中间的所有业务流量都是集中型业务,比较适合采用通道保护方式。这样,2.5 Gbit/s及10Gbit/s速率的MSTP设备成为3G城域传输网的首选。此外,由于移动网络的自身特殊性,3G传输网和PSTN传输网相比,还具有时钟同步要求高、网络结构复杂等特点。同时,3G基站往往是无人值守机房,要求传输设备提供各种网管通道和环境监控功能。
从网络建设的角度看,随着中国电信长途骨干网容量的大幅度提升,网络的瓶颈已经逐渐转移到城域网。在3G启动后,基站的建设势必会是重中之重,如何搭配3G移动基站建设相应的传送平台将是城域传输网的主要任务之一。各本地网着眼3G,急需改造建设适应3G接入的传输网作为统一的业务传输平台,既降低投资又可以大大简化网络结构,实现和其他业务公用,比如固网的数据接入等。
当前,中国电信应加快各本地网内SDH传输网的改造升级建设步伐,广泛采用MSTP技术组网,建设满足未来3G传输重任的统一传送平台。在3G网络演进的建设初期,多业务网络呈现严格QoS特性时,采用SDH平面作为承载的主要方式,并辅以ATM特性完成Node B的接入。初期建设业务量较小时,大量采用E1/T1 IMA口,并利用其统计复用功能提高传输效率。在网络演进后期,大量采用内嵌RPR方式或ATM方式通过FE或ATM 155 Mbit/s接口实现业务承载,保持较强的继承性,以适应各个阶段的业务需要。随着传输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城域MSTP与智能光网络紧密结合,通过对网络软件平台的智能化改造,使MSTP平台具备更多的智能特性,包括动态业务提供、网络元素即插即用、基于协议的路由和保护、不同业务的SLA等,必将对3G传送网提供更多的支撑,为中国电信未来的3G规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高瞻远瞩,全面建设满足3G业务承载的CN2精品网
面对3G、NGN技术的日益成熟,中国电信现在欠缺的恰恰是承载网对新业务的支持。随着IP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端路由器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理论上讲IP网络已经具备了成为多业务承载网络的重任。中国电信当务之急是新建一张面向未来IPv6业务和3G通信的IP骨干承载网,提供企业VPN业务的下一代IP骨干网和下一代承载网(CN2)网络,用于承载未来的3G、NGN等新业务,奠定未来10~20年中国电信顶级运营商的基础。
2.1 CN2网络定位
总体目标是具备低延迟、高可靠性、高扩展性,有安全和服务质量保证的多业务承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为“承载未来3G的话音和数据传输、NGN业务承载以及互联星空内流媒体业务、MPLS VPN等数据业务的骨干网络”。老的ChinaNet——即用户熟悉的163网络将主要用作ADSL;拨号等因特网接入和浏览业务。两张网络共生并存,共同承载中国电信的主要数据业务。随着CN2的诞生而出现一幅类似“高速路和普通公路分道而行”的立体IP交通图。不仅要制造“宽带”的概念,更应注重对业务的可管理和质量保证,实际上为下一代网络,包括3G和NGN在内的新业务承载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CN2网络技术指标要求
作为中国电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策略性项目,CN2应成为采用全网MPDS、保证8个等级的
QoS以及支持全网组播和IPv6硬件转发等代表当今IP尖端技术的网络。具体要体现在六大要求上:IP/MPLS流量的线速转发、快速路由收敛、有保证的MPLS VPN业务、组播业务的支持、网络管理和安全及IPv6的实现。
全网启用MPLS,支持多达5级标签,外层采用LDP信令,提供L3 VPN业务,并试验基于
Martini草案的点到点12 VPN业务。核心节点构建单独的MPDS TEDomain,采用RSVP信令,穿越TEDomain的LSP采用LDP Over RSVP方式,核心区域具备TE能力,并利用基于TE的FRR技术为50条广域10 Gbit/s波分链路提供50 ms链路、节点故障保护。
全网采用ISIS Level2 only路由结构,启用路由快速收敛,力争做到当节点或链路故障时<1s的故障恢复。全网启用基于Diffscrv模式的QoS技术,划分8个业务等级,为不同等级业务分配不同带宽并采用不同队列调度机制。全网所有节点需要支持数据无中断转发,通过平稳协议重启(支持ISIS、BGP、LDP和RSVP)和Hitlessswitchover两种技术实现。采用路由器堆栈技术和40 Gbit/s链路技术。
大幅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在目前来讲还十分罕见的8层的QoS,为用户提供目前的IP网络无法望其项背的服务质量保证;实现安全的网络隔离的VPN,CN2不仅要支持L3 VPN,还应开始对L2 VPN进行试验,使VPN业务更加完善;CN2还应充分考虑到体系结构的冗余,在路由引擎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通过无中断路由引擎切换实现无中断转发,而平稳协议路由重启技术则是在网络发生中断或切换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原状态,使业务继续进行转发,这两项技术将对提升网络可靠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CN2要支持IPv6硬件转发,较好地保证网络转发的性能和效率;而通过支持组播技术,节省网络带宽,减轻网络负荷,使视频会议、视频点播、多点文件传输、信息通告等基于组播的业务能够在CN2上顺利开展。CN2还要采用路由器堆栈技术和40 Gbit/s链路技术,使得网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3 CN2网络规模及展望
CN2网络一期工程由骨干网络和精品业务网络组成,业务量以中国电信的大本营南方地区为主,并延伸至西北和东北地区。工程内容涵盖7个核心节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和南京)和华东、华南、西北、北方地区节点及全网多业务接入节点总共近200;个节点,600多台T比特级高端路由器设备。与此同时,通过采用高端的GSR路由系列产品为中国电信建设覆盖200多个城市的全国精晶业务网络,为其数据通信客户提供可靠的MPLS/VPN等服务。
中国电信圆满完成对CN2的合同设备招标后,要加快施工进度,保证于2005年第二季度
如期全面竣工。下一步,在这样一个性能强大、功能丰富的IP承载网上,提供多种多样的先进的IP服务,包括虚拟专网(VPN)、高质量的IP语音和视频流,全面实现数据、NGN、语音、3G网络的融合,全面满足中国电信的IP网络对传输速率、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下一代承载网CN2通过支持IPv6选址,为未来的中国电信3G移动用户提供对网络流量路由的更好控制和更高的服务质量,为3G客户的移动流媒体业务随时随地提供最优化的数据连接。
3 志存高远,做好3G网络的研究及规划
如何分享未来3G大餐,中国电信寄托了太多的梦想,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变数。为此,中国电信要密切跟踪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3种3G主流制式标准、版本演进,持续关注设备、终端制造商及产业链上增值服务商开发的网络技术产品进展动态,加紧对3G的研究、测试和预商用试验,为直接采用3G建网做充分准备。重视3G相关的关键课题研究,包括PHS/3G融合组网、3G建设的投资经济可行性分析、3G高话务区域组网、3G无线网络优化方法研究、PHS/3G业务平台演进和建设方案研究、3G业务路标研究、3G话务模型研究、3G核心网演进策略和方案研究等。无论中国电信最终选择何种制式标准建网,当前都应积极做好未来3G建设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储备。
作为新引入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电信一旦拿到3G牌照,为了吸引3G用户,势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3G网络才能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竞争。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可采取中国联通建设CDMA网络的方法,先追求网络覆盖,然后再追求网络质量。充分考虑网络建设的投资规模控制,快速地铺开3G网络建设,在提供服务的范围内形成3G无线网的连续覆盖,尽快推出3G业务以抢夺市场。3G建设伊始,要借鉴国际商用网经验,基于成熟的协议版本建网,以规避运营风险。采取合理的渐进的建网方式,降低建网成本。下面就以WCDMA标准为例进行3G建网分析。
3.1 无线网络规划建设思路
3G无线网络规划必须考虑网络的覆盖与容量的影响、网络规模的演进对站址选择的影响以及室内外不同覆盖的要求。出于竞争和网络运行质量方面的考虑,中国电信应按全覆盖方式建设无线网。为减小初期的投资风险,对于不同区域应按不同的负荷要求进行设计,在密集城区可以按50%的负荷确定基站的覆盖半径,以避免出现由于CDMA呼吸效应引起的盲点,在一般城区可以按30%左右的负荷确定基站的覆盖半径;郊区则可以按更低的负荷来建网。初期网络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一般在64~144kbit/s。
3.1.1 小区半径选择
由于3G网络具有小区呼吸效应,网络的容量与覆盖直接关联,因此必须在网络建设初期就考虑到今后网络的发展,选择合理的站间距,规避日后由于用户规模的增加需要大量增加站址的情况,破坏原有的网络蜂窝结构,给网络建设带来不便。同时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满足中国电信较短时间内(2-3年)完成整个3G网络构架,以达到抢占市场先机的目的,这也要求在建设初期就考虑有一个合适的小区半径,既满足承载目标的网络容量,又兼顾总体的建设投资。
对于大城市的密集市区和市区初期建设就采用较小的站间距,一步到位搭建蜂窝结构的网络布局,后期再通过增加无线功能、载频及其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网络容量的增长。这样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以后扩容将比较容易实施,网络结构变化少对网络的影响也较小,保证重点区域的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大城市的郊区,其业务增长相对缓慢,可适当采用较大的站间距,这种策略既节省了初期的投资又能保证基本的覆盖要求。
相对于大城市来说,中小城市的用户数量、密度均不及大城市,城市中高度密集的区域相对较少,无线环境好于大城市,但话音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初期建设采用相对较大舶站间距(如市区600~700m)。中小城市初期的业务发展潜力不如大城市,较大站间距既节省了初期的投资,又能保证基本的覆盖要求。在一定阶段后再根据业务量的增长增加载波或适当增加少量基站(针对小面积的密集区域)。
3.1.2 针对性的覆盖
大城市的地貌类型较多,无线环境较为复杂,必须采取针对性较强的覆盖方式,以保证不同特点的区域均能得到良好的覆盖。例如中心城区高楼密集、室内纵深大、街道密集狭窄,且话务密度高,数据业务需求量大,因此需要采用大容量的宏基站进行覆盖,配合多种形式的无线功能进一步增加话务吸收的能力。
中小城市市区的覆盖方式主要以室外宏站覆盖为主,与大城市复杂的建筑物特征相比较,中小城市站址选择的难度相对较小,可以考虑尽量使用相同的站址高度,使网络整体的布局最优化,实现良好的覆盖效果。中小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过渡一般较为明显,需要充分考虑到两侧不同的地貌特征,合理规划设计站址、天线方向,避免干扰问题。对于少数市区密集区域,需考虑用室内覆盖吸收室内话务量。
对于租赁机房和架设天线困难的地方可直接采用室外宏站,直接安装在屋顶或道路旁。对于大城市市区的室内覆盖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覆盖手段。
虽然小灵通的技术含量较低,但由于其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小灵通与3G将长期共存,相互取长补短。中国电信可利用小灵通(PHS)网络作为3G的低速数据补充网。通过小灵通基站的建设为未来3G网络建设提供站点资源和室内覆盖资源。
在3G网络运行的初期阶段,经过一段时期对3G业务的推广,将反映出一些网络的热点,如会展区、高级商务楼等,此时需要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无线功能、室内分布系统、直放站等,以提高这些地区的网络覆盖或容量。当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后,网络的话务将进入全面增长期,此时需要增加载频资源,网络容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基站扩容解决,对于定向站可以配置到2/2/2,对于全向站可以分裂为定向站。,在增加载频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基站的方式进行扩容,并根据情况逐步建设3G室内覆盖系统。
3.2 核心网络规划建设思路
众所周知,WCDMA目前分为3GPP R99、R4、R5/R6几个阶段与版本。
R99在GSM/GPRS网络的基础上,对接入网部分进行了革命性变革,由TDMA制式发展为
CDMA制式,从而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业务的带宽,而且也引入了能够支持小区传呼AMR语音编解码技术。
R4在R99的基础上对电路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引入了NGN中首先提出的软交换技术,将
控制与承载面分离,信令与话路都引入了分组技术。分离构架的引入,使得网络结构清晰合理,路由方式简单灵活,业务提供与升级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建设成本与网络运维成本;分组技术的引入,使网络可以采用不同编解码与静音检测技术节省传输,也可以采用TrFO技术减少语音编解码次数从而提高语音质量。软交换架构的出现,适应了将来网络架构的需求,也更容易与其他各种网络进行有机融合,这为将来的基于分组网络的固定语音、宽带多媒体和新的增值业务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R5/R6在原有R4分组域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IP多媒体域,提供一个统一的基于分组的核心网,为将来的各种业务融合提供平台。R5/R6更多地侧重于多媒体业务的应用,与R4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R4的分组语音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必将为R5/R6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R4网络中的承载网在R5/R6仍然可以使用。R4的网元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支持R5/R6相关协议,例如R4的软交换设备,即MSC Server网元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软件升级成为R5/R6的MGCF(媒体网关控制功能)网元。
3.2.1 电路域规划
当前阶段,语音业务仍然是各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对于中国电信即将新建的3G网络来说,在R5/R6本身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前提下,网络架构优于R99却又比R5/R6成熟可靠的R4软交换技术是最佳选择。R4协议已经成熟,应用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如IP承载网的MPLS/Diffsev/带宽预留/IP电信网等,通过已建设投产的成熟先进的中国电信下一代IP骨干网和下一代承载网(CN2)网络,全面保证新建网络的稳定运营、业务提供的方便快捷,同时R4又为网络今后的演迸发展做好了准备。进退攻守,应付自如。
在网络架构上,采用软交换分层架构统一进行规划,并根据网络发展阶段分步建设,尽可能减少不同网络发展时期对网络架构的调整。
在核心网设备平台建设上,用R4架构核心网。R4架构是目前世界上能够商用的最先进的
WCDMA核心网体系,基于NGN架构,可以向全IP网络过渡,核心网络建设采取一步到位的策略。全面使用移动软交换技术,面向宽带和NGN。高起点建设软交换平台,预留平滑演进到R4/R5和全业务接入能力,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同时采取大容量、少局所规划理念。在10%左右用户密集的地区,网络建设主要需解决容量的问题,这部分地区可采用大容量交换机的规划思路,简化网络拓扑,提高网络质量。90%的其他地区,网络建设主要需经济地解决广覆盖和话务吸收的问题,这些地区宜采用“集中控制、就近接入”的大本地网分层建设思路,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容量、广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
在长途话务汇接平面,已实践了软交换技术大规模商用的可行性,标志着软交换的骨干网应用进入了成熟期,相信不久将会有更多软交换网投入实际商用。在对移动软交换、IP承载等新技术充分考察论证下,发挥CN2精品网在语音业务所需QoS和业务安全等方面保障优势,采用移动软交换设备来建设中国电信3G网络的汇接平面,用于承载3G的IP长途业务。采用动态语音编解码技术,解决分组承载网络中语音质量与传输带宽利用率的矛盾。同时,建设软交换长途汇接网的网管系统,实现对所有软交换设备的网元级管理和网络级管理。通过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全面使用,全面面向宽带和NGN。
网络架构安全性方面,在移动软交换网络上采用双归属技术,建设N+1方式的容灾备份中心,解决大容量少局所网络架构体系中的容灾问题。
3.2.2 分组域规划
3G网络的分组核心网(分组域)事实上就是一个IP接入网,通过这个核心网移动用户可以接入到因特网上享受移动冲浪服务。
首先,在3G网络的分组域实现IPv6。因为移动用户接入移动网络,享受信息服务之前需要获得IP地址,移动用户得到的地址可以是IPv4地址也可以是IPv6地址,3G网络如果采用IPv6技术能够避免用户享受移动数据业务时的地址限制问题。
其次,做到网络容量和技术适度超前。分组域规划建设必须能够和中国电信CN2使用的电信级IP承载网络技术相吻合,包括和IP承载网配合完成端到端的QoS保证策略、IP承载信息安全性的保证策略,以及设备级包转发时延、抖动、丢包、误码等指标的保证等。
再者,组网层次要清晰,做到网络结构安全可靠。分组域从网络层次上属于移动接入层(RAN)到IP骨干层之间的中间接入层,它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将是移动用户的接入管理和流的汇聚。因此组网层次应该简单清晰,网元节点不宜过多。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固网各种资源。分组域在组网形态上与NGN和3G保持一致性,分组域在演进中的变化更多地将体现在设备能力的提升以及和IP承载网、R5 IMS域的配合上。
3.2.3 多媒体域规划
对3G而言,R4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满足当前的业务开发支持,又能很容易在将来通过叠加方式增添IMS域转入R5/R6,提供IP多媒体业务能力,使得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的开展成为可能。
IMS(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在R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目前的版本为R6版本,与R5相比,R6版本的网络框架基本没有改变,只是将PDF从P-CSCF中分离出来,两者之间的接口庄义为Gq接口。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独立于承载的特性,目前IMS支持2G和3G的移动接入方式。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一是IMS要充分考虑中国电信实际网络运营的需求,严格制订在网络框架、QoS、安全、计费以及和其他网络的互通方面的相关规范。
二是加强对目前IMS研究中的几个热点的关注,包括IMS在网络向NGN演进的过程中,对
固定接入方式的支持以及将IMS中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会话级业务承载在电路域上的要求等。
三是利用IMS系统整合、优化中国电信的业务平台。IMS给人们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实现了端到端的IP多媒体通信。它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业务是人到内容或人到服务器的通信方式,而是直接的人到人的多媒体通信方式,所以能够降低中国电信对各种游戏服务器的投资,节省运营费用和网络资源。
最后是在IMS上基于SIP协议得以实现许多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交互类业务,如交互式
的端到端游戏;多媒体通信类业务,如“见我所见”属于实时的视频共享业务、终端内容和文件的共享、基于IMS的“一键通”(PoC)等;信息类业务,如语音信息、即时信息等。
4 结束语
中国电信若如愿获得3G运营牌照实现全业务经营,势必为公司的发展带来重大转折和新的机遇。在迎接3G启动之前,如何蓄势待发?笔者认为:通过发力提高宽带数据服务的投资力度;潜心于传输网的升级改造;拉开CN2精品数据网建设大幕;全方位介入3G相关的关键课题研究及网络建设规划;全面进行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及储备等举措,随时保证能为3G网络建设、运营服务,势必成为中国电信在未来3G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
作者:喻文学 四川省广安市电信分公司 来源:中国电信网
上一篇:多媒体业务将成为3G最靓丽的风景
下一篇:从技术到应用:小灵通信号搜索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