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首页 > 无线通信 > 技术文章 > 无线USB:个人网的新阶段

无线USB:个人网的新阶段

录入:edatop.com     点击:

  2005年5月15日,无线USB促进组织(WUPG)完成了无线USB 1.0规范的制定,并将其管理权提交给USB论坛(USB-IF)。英特尔、杰尔系统、微软、NEC、飞利浦半导体、三星电子、惠普以及其他100家公司均是WUPG的成员。目前,Intel实验室正在做该规范的遵从性和互操作性测试,USB-IF将对该规范进行认证并颁发标志许可证,最新的消息是,预计无线USB产品将在年底前上市。

  业界通常将10米范围的联接称之为个人网(Personal Area Network,PAN),100米范围为局域网(LAN),将10公里及10公里以上范围称之为广域网(WAN)。相应地,也有无线个人网(WP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广域网(WWAN)的区分。常用的USB、IEEE 1394属于PAN,蓝牙、红外和新宣布的无线USB,则属于WPAN。

  WPAN一直不如PAN

  PAN的源头可以上朔到1960年代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为解决计算机与终端联接而开发的RS-232标准。在1996年USB(Universal Serial Bus)出现以前,RS-232一直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短距离联接的主要方式,传输速率从最早的300bps不断增加到38400bps。由于RS-232供电复杂、信号抗干扰能力弱、不能同时联入多个设备等原因,当USB出现之后,RS-232迅速被USB取代。

  火线(FireWire)由Apple公司1986年开始开发,1995年被IEEE接受并批准为IEEE 1394标准。IEEE 1394数据传输速率达到400Mbps,在菊花链拓扑结构中最多可接入1024个设备,最大距离4.5米。IEEE 1394至今仍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高性能PAN方案,但因为专利费问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使得不收专利费的USB有机会后来居上。

  1994年,Intel、IBM、微软等七家公司共同成立了USB 论坛。1996年颁布USB 1.0,传输速率为15Mbps。最多可接入127个设备,传输距离5米。 2000年推出的USB 2.0,将速率提高到480Mbps。任何生产商只要每年交2500美元会费,通过USB论坛测试,就可以在产品上使用USB标志,不收专利费的策略使USB成为一种比IEEE 1394便宜的PAN技术方案,迅速普及,已成为PC的标准配置。

  至于无线PAN,当属IrDA红外通信最早。1993年HP、Intel等二十多家公司发起成立红外数据协会(IRDA)。1996年推出IRDA 1.0版,最高传输速率1.152Mbps, 最大传输距离1.5米。现在红外通信的速率已提高到16Mbps。

  正因为红外通信距离过短,使得另一些公司萌发了开发新的技术的想法。1989年,爱立信、IBM等公司组成的蓝牙专业组推出了蓝牙标准。蓝牙的数据传输速率为720Kbps, 最大传输距离100米,工作频率在2.4GHz,支持一对多连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期以来,WPAN的性能一直落后于PAN。

  物理层选用UWB

  自1982年IBM推出的XT总线算起,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PC总线历了XT、ISA、EISA、PCI和PCI-Express等五代。当初XT总线的传输速率只有64Mbps,今天PCI-Express的速率达到2.5Gbps。从主机的角度看,高速数据传输已不成问题。

  从数据源方面看,一张普通数据光盘数据量为800MB,用USB 2.0传送需几分钟,用速率为720Kbps的蓝牙传送需要数十分钟。下一代蓝光DVD单片容量可达54GB,用USB 2.0传送需要几十分钟,用蓝牙传送需要数十个小时,典型的DVD/SDTV播放需要3M~7Mbps的带宽,HDTV需要19M~24Mbps。显然,WPAN无法满足这些应用的需要。

  从设备的角度,需要近距相联的设备种类很多。一部电脑不仅要联键盘、鼠标,还有打印机、数码相机、DV、移动硬盘、外置DVD、手机、PDA、音响、摄像头、话筒、读卡器、MP3/MP4播放器、高清数字电视、游戏控制器。不少设备,比如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需要频繁移动。以有线方式相联很多电线缠绕在一起,不仅乱,而且过于复杂。

  因此,开发高性能WPAN就成了技术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各种无线通信方案中,窄带方式最为传统。采用这种方式,信息先被转换成脉冲电信号。按照傅立叶变换,脉冲信号可视为由一系列不同频率正弦波迭加而成。这些正弦波所占据的频率范围,便是该脉冲信号(基带信号)的基本频带。然后,通过采用调幅、调频或调相方式,将基带信号调制为承载数据的模拟信号。最后,通过载波将模拟信号搬移到事先规定的高频频段发射。广播电视和一些移动通信都采用窄带技术。

  无线电波的频段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窄带无线通信所用的频段,需要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执照。窄带方式容易受到邻频干扰和绕射、反射等多径干扰,通信质量不易保证。

  按照香农信息论公式,不提高信号能量密度,扩宽信号频带带宽也可以提高信噪比,增强抗干扰能力。基于这一原理,在二战中发展了展频无线通信技术:通过调制,使发射信号的带宽远大于基带信号带宽。窄带方式下,发射信号的带宽常为基带信号带宽的十余倍。而在展频方式下,这一比例则达到数百、上千。展频信号信噪比很高,抗干扰性能好。对于无处不在的窄带信号,它只相当于背景噪音,易于滤掉,不会造成干扰。篮牙和802.11系的WLAN都采用此种技术。它们选用国际上通行的SMI频段(900MHz和2.4GHz),只需获政府批准而不需申请执照。802.11g的传输速率达到54Mbps,功率数百毫瓦,作用范围100米。

  有没有一种无线传输方案可使速率比802.11g更高,作用范围更小,抗干扰能力更强,以适合高性能WPAN呢?技术界选中了UWB(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

  UWB在比展频更宽的频带上传输数据,将香农理论发挥到了极致。窄带通信发射信号的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小于1%;展频为1%~25%,UWB则超过25%。频带扩到如此之宽,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UWB具有不同于窄带与展频的特质。

  在同等信噪比的要求下,UWB信号能量密度大大降低,比如在数十米的范围内,所需功率小于1mW。其次,因为带宽特别大,以至于能直接将1纳秒左右的脉冲信号无需载波直接发射,每秒可发送10亿个脉冲(按傅立叶变换高频无线脉冲所占频带极宽),这一特性使UWB省去窄带与展频所必需的载波过程,简化了系统结构,有利于降低成本。第三,按照香农信息公式,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成正比,UWB所占带宽宽于窄带与展频,因此其数据传输速率也更高(UWB与窄带和展频的对比参见图1)。



  UWB诞生于冷战时代,长期以来一直用于军用雷达设备。2002年2月14日,美国FCC批准民用,并将3.1G~10.6GHz频段作为低功率(小于1mW/MHz)室内通信向民间开放。

  先进的技术以及FCC批准军转民,使UWB成为新一代WPAN的物理层。

  无线USB 1.0要点

  到2005年底,全球配有USB的各类产品社会保有总量估计超过5亿,社会上还存有大量支持USB的软件,厂商会开发,用户会使用。因此,将UWB与USB结合构建新一代高性能WPAN,就可以使现有的USB设备方便地升级为无线连接。无线USB 1.0就是遵循了这样的设计思路。

  按照USB 1.0规范,现有USB 2.0界面可通过两个Wire Adapter(WA,有线适配器)将有线的USB转换成无线USB。一个WA通过USB 2.0接口接入计算机端,另一个通过USB 2.0接口连接打印机等外部设备,两个WA间通过UWB物理层实现无线连接(参见图2)。



  无线USB 1.0所用的UWB符合多频道OFDM联盟(MBOA)的UWB PHY规范。

  OFDM(正交频分复用)是对信号进行展频调制的一种技术方案。按MBOA规范,UWB的带宽被分成若干个带宽为528MHz的子频段,数据分解后被分配到这些子频段并行发送,接收以后经过重新装配使数据恢复。

  OFDM的优势在于“正交”。如果两个二维向量正交(交角90度),则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分量)为零。如果两路信号正交,则它们虽然使用的频率有所重叠也不会相互干扰。OFDM通过相位和幅度调制,使各子频段信号正交,相邻子频道使用的频率有所重叠(参见图3)。OFDM不必在两个相邻频段间设置隔离频段,大幅提高了带宽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常见的DSL、电力线上网以及WiMax等都采用这种调制方式。



  按照MBOA的UWB PHY规范,无线USB 1.0的物理层的传输速率分53.3、80、106.7、200、300、400和480Mbps等七档。其中,53.3、106.7和200Mbps是必备的速率,其余四项可选。无线USB 1.0采用“轮辐”式拓扑结构,一个无线USB 1.0系统最多可同时接入127个设备(参见图4)。在传输速率和接入设备数量和方式上,无线USB 1.0与USB 2.0完全匹配。



  按无线USB 1.0规范,当设备联入时,会在规定的时段向主机发出消息。然后主机与设备相互交换、识别彼此的ID并相互授给访问权限,接着主机给设备指定USB地址,并将设备状态通知上层软件。主机与设备通信时,数据通过AES-128/CCM机制加密。当主机或设备任一方按协议规定发出断接请求时,无线USB的联接就会被中止。在主机与设备间无法正常通信且发生超时的情况下,无线USB也会自动中止联接。
作者:孙定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2005年10月24日 第41期 D3

上一篇:3G核心技术:移动智能网技术介绍
下一篇:从2G网优经验来看3G网络的优化

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详情>>

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 国内最全面、系统、专业的手机天线设计培训课程,没有之一;是您学习手机天线设计的最佳选择...【More..

射频和天线工程师培训课程详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