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首页 > 测试测量 > 技术文章 > 地质雷达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录入:edatop.com    点击:

前言

地质雷达作为近十余年来
既衰减系数与电导率 ( σ ) 及磁导率 ( μ ) 的平方根成正比,与介电常数 ( ε ) 的平方根成反比。


而界面的反射系数为:

式中 Z 为波阻抗,其表达式为:


显然,电磁波在地层中的波阻抗值取决于地层特性参数和电磁波的频率。由此可见,电磁波的频率 ( ω =2 π f) 越高,波阻抗越大。

对于雷达波常用频率范围 (25 ~ 1000MHz) ,一般认为σ << ωε , 因而反射系数 r 可简写成 :


上式表明反射系数 r 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电常数差异。

应用雷达记录的双程反射时间可以求得目的层的深度 H


式中 :t 为目的层雷达波的反射时间; c 为雷达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0.3m/ns) ;ε r 为目的层以上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均值。

工程概况

北京市界内永定河左、右堤防于清朝乾隆年间修筑,后经数次维修和加固形成现有规模,主体为梯形,顶宽约 10m ,可见堤高约 5 ~ 6m ,堤内坡坡度为 1:1.5 ~ 1:2.0 ,外坡相对较缓为 1: 2.0 ~ 1: 2.5 。

堤身为人工堆积,主要由粉细砂 ( 中下游段 ) 、卵砾石 ( 上游段 ) 组成。介质构成复杂多变,分布不均,且处于包气带中,极为干燥。

堤基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岩性以粉细砂为主,下游段出现黑色淤泥质粘土夹层,层厚约 0.7 ~ 2.0m 。

地下水位埋深 ( 自地表计 ) :卢沟桥附近约 20.0m ,至下游逐渐变浅,达省 / 市界附近 ( 石佛寺 ) 一带约 2.0m 。

永定河卢沟桥下游至省 / 市界左、右堤防共划定险工段 12 处 23 段,分布在左堤约 60Km 和右堤约 30Km 范围内,其险工段内坡为浆砌石 ( 厚约 40cm ——原设计标准 ) 结合铅丝石笼构成的护砌,并于 1964 ~ 1989 年间营建,浆砌石护坡除可见堤身部分露出外,其余部分与铅丝石笼水平护底均埋于河滩滩地以下,一般为 3.0 ~ 5.0m ,外铺 8.0m 的铅丝石笼护底。这些险工段在历史上均有决口或抢险加固的记载。为满足北京市对永定河设计的需要,保证该堤防渡汛万无一失,故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以检测堤防工程的护砌质量,便于 99 年 6 月份之前进行加固处理。

测试技术及资料处理

为判断险工段堤内坡护险浆砌石质量的优劣,沿内坡坡脚布置一条雷达探测剖面,并按其走向连续测试。

外业施测使用瑞典 MALA 地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 RAMAC/GPR 地质雷达系统,天线的中心频率为 250MHz ,收发天线的间距为 0.6m 。实测采用剖面法,且收发天线方向与测线方向平行。记录点距为 0.2m ,采样频率为 3893MHz ,单一记录迹线的采样点数为 512 ,迭加次数为 16 ,记录时窗为 180ns ,若取堤身土体的雷达波速为 0.08 ~ 0.10m/ns ,表层浆砌石的雷达波速为 0.10 ~ 0.12m/ns ,综合考虑该地层剖面特征,选取雷达波速中值为 0.10m/ns ,则此时该雷达系统的最小纵向分辨率为 8 ~ 10cm 。

雷达资料的数据处理与地震反射法勘探数据处理基本相同,主要有:①滤波及时频变换处理;②自动时变增益或控制增益处理;③多次重复测量平均处理;④速度分析及雷达合成处理等,旨在优化数据资料,突出目的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干扰,为进一步解释提供清晰可辨的图像。处理后的雷达剖面图和地震反射的时间剖面图相似,可依据该图进行地质解释。

成果分析

地质雷达资料的地质解释是地质雷达探测的目的。由数据处理后的雷达图像,全面客观地分析各种雷达波组的特征 ( 如波形、频率、强度等 ) ,尤其是反射波的波形及强度特征,通过同相轴的追踪,确定波组的地质意义,构制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模型,依据剖面解释获得整个测区的最终成果图。

地质雷达资料反映的是地下地层的电磁特性 ( 介电常数及电导率 ) 的分布情况,要把地下介质的电磁特性分布转化为地质分布,必须把地质、钻探、地质雷达这三个方面的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测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才能获得正确的地下地质模式。

雷达资料的地质解释步骤一般为:

⑴ 反射层拾取

根据勘探孔与雷达图像的对比分析,建立各种地层的反射波组特征,而识别反射波组的标志为同相性、相似性与波形特征等。

⑵ 时间剖面的解释

在充分掌握区域地质资料,了解测区所处的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研究重要波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重要波组的地质特征,其中要重点研究特征波的同相轴的变化趋势。特征波是指强振幅、能长距离连续追踪、波形稳定的反射波。同时还应分析时间剖面上的常见特殊波 ( 如绕射波和断面波等 ) ,解释同相轴不连续带的原因等。


图 1  左堤 9+638 ~ 9+721 护险段坡脚雷达图像 (a) 和地质解释图 (b)

根据上述解释原则,对雷达图像进行地质解释如下:

图 1(a) 为左堤 9+638 ~ 9+721 护险段坡脚雷达测试图像。此图由浅至深解释为:①第一同相轴 (<4ns) 为雷达波初始信号;②第二同相轴和第三同相轴 (<12ns ,层厚约 0.40m) 呈现出宽粗、强振幅,且连续可追踪的水平层状,该同相轴推测为浆砌石在雷达图像上的反映。尤其是第三同相轴有时出现不连续段或缺失或杂乱无章时,即可推定此处浆砌石质量差或与堤身土体分离形成架空等现象;③新人工填土:反射层位不连续,起伏变化较大,有时杂乱无章,反映该层填土不均匀,层位不稳定,时有透镜体的形式展现,该层厚度大约为 2 ~ 4m ;④老人工填土:反射层位连续且稳定,层内介质变化不大,反映出该层填土较均匀,已形成相对密实的地层,该层厚度大约为 1 ~ 3m ;⑤自然地层:即堤基持力层,反射明显,层位稳定,未见层内介质突变或不均匀的现象,反映出自然地层沉积环境较好,密实度相对较大等,此层顶面埋深大约为4~5 m 。


文本框: 图2  左堤32+960处护险坡脚雷达图像

图 2 为左堤 32+960 处护险坡脚雷达图像,图中浅部解释与图 1 类似,主要说明的是剖面 6.0 ~ 12.0m 段,自 0.4m 以下反射层位杂乱,极不规则,连续追踪性差,出现很多的短小反射层,且浆砌石下部反射也很杂乱无章,说明此段护险下部的土体较松散,与浆砌石形成似离似亲,接触较差。而剖面 12.0 ~ 15.7m 段上下部位反映较均一,水平层状良好,说明此段堤身土体较密实,与浆砌石接触良好。

 

文本框: 图3  已知浆砌石下部架空时的雷达图像

图 3 为已知浆砌石下部架 空时的图像,该剖面第三反射同相轴自剖面点 9.4m 处断开,形成“背斜”状的强反射层,此现象延续到剖面点 12.8m 处,此段浆砌石与下部土体分离导致架空,其范围与已知情况吻合。 

    通过雷达测试成果的地质解释共圈定出 73 处浆砌石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或质量较差,这些隐患的类型一般为:①浆砌石厚度较薄;②浆砌石与下部土体分离形成架空;③浆砌石胶结不良或松散;④浆砌石出现裂缝等不良现象。

    护砌整体质量较差的堤段多为年久失修严重,浆砌石与下部堤身土体接触差,多形成架 ( 悬 ) 空状态,造成护砌断裂、塌陷等不良现象较普遍,且多具一定规模。而造成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笔者分析后认为浆砌石面存在许多缝隙,且砂浆质量差、少浆,下部又无防渗护层,堤身土体多由粉细砂组成,经降水入渗,粉细砂局部被冲刷淘失,在砌石与堤身土体之间形成空洞,并有继续扩大 发展之趋势。

该物探成果经开挖验证 ( 见图 4 ——开挖照片 ) ,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受到了甲方的赞誉。

结语

地质雷达以其高效快速、高精度在护险工程探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且对浅层或超浅层的工程探测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和精度与所采用的天线频率有很大关系,天线的频率越低探测深度越大,则精度越低;而天线的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则精度越高。本次采用中心频率 250MHz 的天线进越高。本次采用中心频率 250MHz 的天线进 行探测,其深度和精度均能满足此次勘察的技术要求。


图 4  开挖验证结果 ( 左堤——照片 )

点击浏览: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仪、示波器,使用操作培训教程

上一篇:双端可调的塞贝克系数测量仪
下一篇: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设备维护中的应用

微波射频测量操作培训课程详情>>
射频和天线工程师培训课程详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