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PM机制在本地化软件BV测试中的应用
摘 要: 分析了当前本地化版本验证测试BV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PM。相比当前的BV测试,PM机制实现了所有测试结点、测试报告有机统一的管理。PM机制有助于提高整个BV测试系统的管理能力、扩展能力和测试性能。
关键词: 版本验证;策略模型;配置匹配服务器,配置匹配客户端
随着测试工具的不断完善,使得企业追求最优的质量成本成为可能。目前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更多的会采用迭代式的开发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强调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中产生多个可执行、可测试的软件版本。软件的本地化过程更是如此:会频繁地生成多个所有要支持的语言版本。一般来说,公司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语言数量。但是软件本地化是软件重要的竞争因素之一。所以为了将来占有更多的市场,公司都会更大范围地执行软件本地化。一些特殊的软件,例如: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软件,需要支持几百种语言。在多个语言版本的产生过程中,由于软件设计的不全面或者更多其他原因,例如:软件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双字节字符的支持和字符长度处理问题或者软件周期短,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出现一些坏的语言版本。特别是一些重大的错误存在于软件的安装、卸载过程中或者一些重要功能模块的基本操作中。如果坏的语言版本比较多或者某个语言坏得版本太多,都会大大延误测试进度,测试成本提高。
目前大多数公司都会在所有测试人员介入之前,对软件作版本验证BV测试(Build Validation),保证版本的质量,以便可以更好地控制测试进度[4]。目前的BV测试存在的问题:
(1)测试系统对测试结点不做任何管理。当某个测试机发生故障,无法自动察觉。
(2)测试系统对测试数据不做任何管理和分析。只简单保存,无法挖掘更有用的信息。
(3)测试系统总是选择重要的语言进行测试。某些语言长期被疏忽,一些重大问题无法及时发现。
(4)系统扩展性、自动性差。当测试结点达到一定数量,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
下面将介绍目前本地化软件BV测试的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入PM机制后的BV测试。
1 本地化软件的BV测试
目前,大多数公司都要求写自动化测试脚本,以便在新的版本生成后通过运行脚本达到版本检验的目的。软件本地化过程中,对本地化版本的BV测试与英文的BV测试的区别在于需要运行的语言平台数量不同。 英文的BV测试只在英文平台上运行,而本地化的测试在理想状态下需要在所有支持的语言平台上运行。由于产品市场的影响,对于所有要支持的语言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别是不同的。同时,受到测试周期和预算的限制,一般不会对所有的语言都进行BV测试,而只选择重要的语言。
在目前的BV测试中,多个语言平台的架构可以是多个独立的PC,也可以使用VMWare。如图1所示。
当服务器接受到新版本生成信息,就向所有测试机发出“测试指令”, 每个语言测试平台开始独立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产生测试报告并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对各个语言平台的测试机除了发送测试开始指令外,不进行任何其他管理。如果某个测试机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服务器无法感知并通知管理人员。每个测试平台直到测试结束后才向服务器发送测试报告。而且每个测试报告都是独立的,不利于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产生更加有意义的信息。所有这些都使得BV测试不够完善。
2 策略模型PM(Policy Model)机制[1-3]
2.1 PM机制的结构和流程
PM机制的具体实现、采用了PM机制后的BV测试架构,集中统一管理BV测试结构中的所有测试结点,把BV测试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并生成内容丰富的报表。
2.1.1 PM机制的结构
在PM机制中主要包括两种对象:一个DMS(Deployment Map Server)和多个DMA(Deployment Map Agent)。
DMS是整个PM机制的核心,DMS在开始测试前主动地发现并收集每个测试结点信息。并保存最新的测试结构信息和测试结构中每个测试结点的策略信息和测试结果。其中测试结构信息不仅包括了每个结点的硬件信息和软件信息,还包括网络连接状态和层次结构。
DMA是客户端,会自动向DMS发送结点的最新状态,包括是否正常启动、层次结构信息、测试的结果、策略状态信息等等。当结点有任何内容更改,DMA会自动通知DMS更新信息。当DMS无法访问时,DMA会暂时保存信息,并不断尝试访问DMS,直到把信息发送给DMS。所以只要在要测试的机器上安装DMA,此结点的所有物理信息以及所有测试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会自动发送到DMS,保证了DMS中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在PM机制中,要实现对所有测试结点和数据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1)实现对所有测试结点的统一管理,PM机制主要通过由DMS向测试结构中的所有结点配置同一测试策略来实现。策略主要分为以下3种:
配置策略(Configuration Policy):实现所有测试结点的统一系统和软件配置。
任务策略(Job Policy):实现所有测试结点的统一操作和管理。
BV测试策略:实现所有测试结点正确实施BV测试。当一个新的版本生成后,DMS自动生成一个相应的软件测试包,并根据用户定义生成一个对应的测试策略。策略一经生成,整个测试将完全按照策略定制的信息在整个测试结构中的所有结点实施。
(2)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PM机制主要通过DMS的主动收集和DMA的自动更新实现信息的自动同步和管理。
2.1.2 PM机制的工作流程
PM机制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通过PM机制,实现了对BV测试中所有测试结点以及所有测试结点的测试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2.2 PM机制中如何实现信息的自动收集和同步[5]
PM机制中信息的自动收集和同步是整个机制的核心功能。在PM机制中,整个测试结构中的所有结点都是相通的,呈树型结构。除了根结点DMS外都有父结点,除了叶子结点外都有子结点。这种父子关系是通过PARENT属性定义的,PARENT关系网络连结了测试结构中所有的结点,形成一个测试整体。
PM机制中任何一个DMS、DMA都有一个相应的对象是PMDB(Policy Model Database)。PMDB的定义类似数据库包括可以访问的用户、组、对象以及访问策略。 此外,还包含了一个SUBSCRIBER列表。SUBSCRIBER可以定义为任何一个PMDB。能够更新某个SUBSCRIBER的PMDB称作该SUBSCRIBER的父亲。子SUBSCRIBER的任何更新会自动上传到父SUBSCRIBER中。其中主机(Host)作为一个特殊对象,可以定义任何一个PMDB为其父SUBSCRIBER。
一般来说,创建PMDB时需指定授权可访问的用户/组、父结点,还要指定可访问的终端对象,即SUBSCRIBER。整个测试结构结点间的SUBSCRIBER关系实际上是结点中PMDB之间的SUBSCRIBER关系。
图3所示为PMDB的层次结构一般定义。
整个BV测试层次结构的定义过程也就是PARENT关系网络的定义过程,同时也是PMDB层次结构的定义过程。而SUBSCRIBER关系网络定义却不同,SUBSCRIBER关系网络可以和PARENT关系网络保持一致,但有时为了提高可访问性,每个PMDB要建立多个SUBSCRIBER关系。主PMDB通过比较更新信息的时间戳来确定是否接受新的更新。
在图4所示PM机制的工作流程图中可以看到2种信息流。一种是策略(POLICY);另一种是通知(NOTIFICATION)。“策略”是沿着测试结构中结点的PARENT网络流动。而“通知”是沿着测试结构中SUBSCRIBER网络流动。
在PM机制中,通过定义结点间的PARENT和SUBSCRIBER两种关系,使测试结构中所有结点成为一个整体。通过POLICY和NOTIFICATION两种信息流,实现了所有结点和结点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2.3 信息存储及测试报告
2.3.1 信息存储
采用PM机制后,DMS结点存储了大量的测试信息,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如何有效地存储并管理这些数据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在PM机制中采用了按照时间合并数据的方法。PM机制会保留最近的5个工作日的单个测试详细信息。用户可以查看当天或者过去4天详细的所有语言平台测试信息。当测试信息早于5天前,PM 机制定期的合并信息形成每天、每星期、每月的数据。这个过程类似数据库Rollup。图5所示为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项目测试信息定义数据合并过程的时间表,保留多少天的详细数据和合并数据的规则。
2.3.2 测试报告
DMS结点存储了所有的测试信息。从信息存储策略可以看出PM 机制可以很容易地形成各种测试报告,并且可以通过对不同语言平台测试信息的对比,挖掘出更加有意义的信息。例如:如果某个语言平台测试结果总是正常,说明本地化过程对此语言比较规范,就可以考虑更换其他语言。因为对于某些重要的语言,设计人员和测试人员都会重视并提前考虑很多。相对来说,对于比较偏的语言会考虑的少一些。虽然首先需要保证重要语言平台的正确性,但事实上比较偏的语言由于缺少重视出错的机率更大。
对大量历史数据分析的测试报告可以对此产品的开发设计有一定指导性的意义。
2.4 实验数据和性能比较
采用PM模型前和采用之后的对比如表1所示。随着结点的增加,测试系统性能对比会非常明显。
3 PM机制的优化
目前, 在PM机制的设计中DMA的层次结果可以给出很灵活的定义,但是整个PM机制只能有一个DMS结点。目前的PM机制不适合测试结点分布比较广的BV测试。并且整个测试架构中只有一个DMS结点对测试的高访问性具有一定的风险,今后的设计中需要加强DMS层的管理。
BV测试中采用PM机制,实现了对所有测试结点、测试过程中各个动态测试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合并和分析,可以做到更有效地管理测试数据并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使得BV测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茂林.软件自动测试的研究与程序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7,23(1):74-80.
[2] 赵晖,王刚.软件自动测试方法浅谈[J].雷达与对抗,1997(3):68-72.
[3] 凌永发,张云生,郭秀萍.软件测试自动化的脚本技术[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1):544-548.
[4] 王华伟,崔启亮.软件本地化——本地化行业透视与实务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 候俊杰.深入浅出MFC(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基于PROFIBUS-DP接口的多环境参数测控仪的研制
下一篇:凌华科技率先发布亚洲首款PCI
Express接口高速DIO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