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分析与研究
录入:edatop.com 点击:
1.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道路交通需求迅猛增长,车路矛盾日益尖锐。道路交通拥堵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已成为制约城市功能发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道路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1.1道路交通拥挤,出行效率不高
随着交通出行量的不断增大,市区道路交通堵塞路段增多、堵塞区域苦熬大、车速下,交通出行时间增长,出行效率下降;支路系统不健全,交通量过于集中在干线道路而引起主要节点出现堵塞;道路网应变能力差,遇事故极易引起大范围交通瘫痪。
1.2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交通需求空间巨大
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车路矛盾日益加剧,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近490万辆。统计数据显示,私人小汽车已占小汽车保有量的80%多,私人小汽车出行量逐渐逼近公共交通。这种快速的增长势态,将会给已经拥挤不堪的道路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
1.3道路供给空间有限,道路结构存在不足
受北京中心城区布局的制约,道路供给空间有限。北京道路面积率已达到18.5%,距20%的规划上线仅一步之遥,与伦敦(35%)、东京(23%)、巴黎(25.6%)等国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道路修建在不断进行,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北京市道路已有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早晚流量高峰期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北京市路网结构中,东西向主干道多,南北向主干道、次干道和联络线少,导致东西二、三环路拥堵最为严重。
1.4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公共交通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换乘不便、公共交通运力不均、车内拥挤、舒适度差、运营速度低等。换成问题突出,地面公交之间、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有的换乘距离过长,换乘不便。公共交通主要换乘点的平均换乘距离达到255米。
1.5停车问题突出
基本停车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市区范围内各类停车泊位先比庞大的机动车数量而言严重匮乏。据统计,每辆民用机动车拥有的停车位仅占有0.67个。停车秩序混乱,占路停车现象严重,特别是占用人行道河自行车道停车现象极其普遍。
1.6交通公害问题日益严重
虽然今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调整,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北京仍然是中国环境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正逐渐成为北进市区的主要污染源,并且成日益严重的趋势。机动车为其对整个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在逐年上升,有些指标占到50%以上,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所致。
1.7市民交通意识不强,交通违章现象较多
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仍然不足,部分市民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较差,交通违章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没有民警管理的路口,各种车辆抢行,甚至不按灯行使、行人任意横穿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2.信息化技术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传统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特别是在城市路网持续超负荷运行而又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状态下,任何交通矛盾、管理工作中的细微不足都将被交通流量的高饱和度迅速放大,极有可能引发大范围交通拥堵甚至导致交通顺时瘫痪。科技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有交通管理科技应用基础上,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科学交通管理的系统性、集成度,扩展科技手段应用覆盖范围,形成规模效益,是充分挖掘道路资源,科学调控交通流量,缓和车路矛盾,提高城市路网交通运行效率和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城市交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技术保障。
3.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现有子系统在连接和协调上存在不足
北京市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大部分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管理需求单独开发,主要在部门内部运行,导致各部门的系统相对独立,缺乏协调。另一方面,北京市交通信息化标准(尤其是接口标准)发展滞后,各子系统采用的进口技术和设备多来自国外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标准,对现有系统的集成和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3.2现有子系统工程不够完善、应用不够充分
北京虽然已建成一定规模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但是大部分子系统由于建成初期技术程度和建设条件的限制,系统智能化功能不完全。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重新开发新系统取代旧系统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许多应用一直保留着最初开发的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对系统管理和运营的经验不足,系统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有待对其应用潜力进行挖掘和利用。
3.3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虽然近年来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巨大,但由于发展较慢且缺少历史积累,同时交通需求迅猛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均呈现出不足。随着北京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日渐增加。
3.4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有待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有代加强
交通信息化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非技术的软环境对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协调机制、配套法制、产业政策、教育宣传、投融资管理等。但北京市在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前期,对这些方面的考虑不是很充分,这带来了当年现有交通信息化系统的部分问题,也给将来交通信息化发展设置了障碍。
3.5国外技术和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北京市的交通特点
北京市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应用的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而北京市交通流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混合交通流,特勤交通等,对北京市特有的交通现象的研究不足使得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难以完全发挥其预期作用。
4提高北京城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效应着力点研究
4.1路面科技系统规模效应需进一步提高
北京交通管理科技实施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北京车路矛盾持续加剧,交通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现有管理系统覆盖范围不知足,尤其北京远郊县区域科技设施严重缺乏,城乡区域信号联动控制体系尚未建立,北京大量新增道路缺乏有效的科技管理手段,无法实现连续诱导、管控,科学交通管理整体效益难以发挥。亟需继续推进科技系统规模化、系统化建设,全面扩大科技系统建设规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系统,从根本上加快建设速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控效率和服务水平。
4.2信息化资源整合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部分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的整合集成设计,系统采集数据处理不充分,系统间信息融合程度不高,科技系统各自为政、独立应用的局面还广泛存在,系统互相联动、协同作战的效果还不明显。不仅造成了系统应用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增加了系统维护和使用上的不便。例如,指挥调度集成系统,由于受通信协议制约,交通信号控制信息、旅行时间系统的实时交通数据无法接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指挥调度系统的整体应用水平。因此,加强信息化系统资源整合也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一个侧重点。此外,基层实战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系统的实战效果。
4.3打破部门界限、注重协同工作
交通管理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这一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欧洲各国亦是如此。正因为交通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所以才会出现部门之间在职责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与运行管理恰恰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同合作,部容许互相割裂、彼此独立。在确保交通运行安全高效及方便出行的目标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工界限,建立一套相互合作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举措。
4.4制定发布标准,培育相关产业
交通信息化的本质是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而交通信息服务的过程就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过程。欧洲多国开展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推进之所以能到到今天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群众的局面,主要是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制定了全欧洲统一的道路交通信息发布编码标准,他规定了道路交通事件、拥堵状况及天气状况等地描述标准,从而使欧洲所有的道路交通信息服务都遵循统一的标准发布信息;二是围绕交通信息服务,根据市场的应用需求,形成了企业的合理分工,构成了从软硬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与运行管理到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交通信息产业链,从而为交通信息服务提供了一整套的技术支撑。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定道路交通信息发布标准、培育交通信息产业链是推动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道路交通需求迅猛增长,车路矛盾日益尖锐。道路交通拥堵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已成为制约城市功能发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道路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1.1道路交通拥挤,出行效率不高
随着交通出行量的不断增大,市区道路交通堵塞路段增多、堵塞区域苦熬大、车速下,交通出行时间增长,出行效率下降;支路系统不健全,交通量过于集中在干线道路而引起主要节点出现堵塞;道路网应变能力差,遇事故极易引起大范围交通瘫痪。
1.2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交通需求空间巨大
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车路矛盾日益加剧,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近490万辆。统计数据显示,私人小汽车已占小汽车保有量的80%多,私人小汽车出行量逐渐逼近公共交通。这种快速的增长势态,将会给已经拥挤不堪的道路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
1.3道路供给空间有限,道路结构存在不足
受北京中心城区布局的制约,道路供给空间有限。北京道路面积率已达到18.5%,距20%的规划上线仅一步之遥,与伦敦(35%)、东京(23%)、巴黎(25.6%)等国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道路修建在不断进行,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北京市道路已有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早晚流量高峰期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北京市路网结构中,东西向主干道多,南北向主干道、次干道和联络线少,导致东西二、三环路拥堵最为严重。
1.4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公共交通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换乘不便、公共交通运力不均、车内拥挤、舒适度差、运营速度低等。换成问题突出,地面公交之间、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有的换乘距离过长,换乘不便。公共交通主要换乘点的平均换乘距离达到255米。
1.5停车问题突出
基本停车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市区范围内各类停车泊位先比庞大的机动车数量而言严重匮乏。据统计,每辆民用机动车拥有的停车位仅占有0.67个。停车秩序混乱,占路停车现象严重,特别是占用人行道河自行车道停车现象极其普遍。
1.6交通公害问题日益严重
虽然今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调整,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北京仍然是中国环境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正逐渐成为北进市区的主要污染源,并且成日益严重的趋势。机动车为其对整个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在逐年上升,有些指标占到50%以上,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所致。
1.7市民交通意识不强,交通违章现象较多
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仍然不足,部分市民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较差,交通违章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没有民警管理的路口,各种车辆抢行,甚至不按灯行使、行人任意横穿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2.信息化技术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传统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特别是在城市路网持续超负荷运行而又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状态下,任何交通矛盾、管理工作中的细微不足都将被交通流量的高饱和度迅速放大,极有可能引发大范围交通拥堵甚至导致交通顺时瘫痪。科技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有交通管理科技应用基础上,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科学交通管理的系统性、集成度,扩展科技手段应用覆盖范围,形成规模效益,是充分挖掘道路资源,科学调控交通流量,缓和车路矛盾,提高城市路网交通运行效率和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城市交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技术保障。
3.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现有子系统在连接和协调上存在不足
北京市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大部分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管理需求单独开发,主要在部门内部运行,导致各部门的系统相对独立,缺乏协调。另一方面,北京市交通信息化标准(尤其是接口标准)发展滞后,各子系统采用的进口技术和设备多来自国外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标准,对现有系统的集成和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3.2现有子系统工程不够完善、应用不够充分
北京虽然已建成一定规模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但是大部分子系统由于建成初期技术程度和建设条件的限制,系统智能化功能不完全。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重新开发新系统取代旧系统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许多应用一直保留着最初开发的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对系统管理和运营的经验不足,系统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有待对其应用潜力进行挖掘和利用。
3.3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虽然近年来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巨大,但由于发展较慢且缺少历史积累,同时交通需求迅猛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均呈现出不足。随着北京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日渐增加。
3.4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有待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有代加强
交通信息化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非技术的软环境对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协调机制、配套法制、产业政策、教育宣传、投融资管理等。但北京市在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前期,对这些方面的考虑不是很充分,这带来了当年现有交通信息化系统的部分问题,也给将来交通信息化发展设置了障碍。
3.5国外技术和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北京市的交通特点
北京市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应用的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而北京市交通流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混合交通流,特勤交通等,对北京市特有的交通现象的研究不足使得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难以完全发挥其预期作用。
4提高北京城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效应着力点研究
4.1路面科技系统规模效应需进一步提高
北京交通管理科技实施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北京车路矛盾持续加剧,交通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现有管理系统覆盖范围不知足,尤其北京远郊县区域科技设施严重缺乏,城乡区域信号联动控制体系尚未建立,北京大量新增道路缺乏有效的科技管理手段,无法实现连续诱导、管控,科学交通管理整体效益难以发挥。亟需继续推进科技系统规模化、系统化建设,全面扩大科技系统建设规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系统,从根本上加快建设速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控效率和服务水平。
4.2信息化资源整合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部分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的整合集成设计,系统采集数据处理不充分,系统间信息融合程度不高,科技系统各自为政、独立应用的局面还广泛存在,系统互相联动、协同作战的效果还不明显。不仅造成了系统应用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增加了系统维护和使用上的不便。例如,指挥调度集成系统,由于受通信协议制约,交通信号控制信息、旅行时间系统的实时交通数据无法接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指挥调度系统的整体应用水平。因此,加强信息化系统资源整合也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一个侧重点。此外,基层实战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系统的实战效果。
4.3打破部门界限、注重协同工作
交通管理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这一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欧洲各国亦是如此。正因为交通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所以才会出现部门之间在职责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与运行管理恰恰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同合作,部容许互相割裂、彼此独立。在确保交通运行安全高效及方便出行的目标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工界限,建立一套相互合作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举措。
4.4制定发布标准,培育相关产业
交通信息化的本质是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而交通信息服务的过程就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过程。欧洲多国开展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推进之所以能到到今天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群众的局面,主要是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制定了全欧洲统一的道路交通信息发布编码标准,他规定了道路交通事件、拥堵状况及天气状况等地描述标准,从而使欧洲所有的道路交通信息服务都遵循统一的标准发布信息;二是围绕交通信息服务,根据市场的应用需求,形成了企业的合理分工,构成了从软硬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与运行管理到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交通信息产业链,从而为交通信息服务提供了一整套的技术支撑。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定道路交通信息发布标准、培育交通信息产业链是推动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