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首页 > RFID和物联网 > RFID > 细究EPC Gen2架构特性

细究EPC Gen2架构特性

录入:edatop.com     点击:

以供应链应用为主的EPC Class1 Gen2标准底定至今已约一年多,但全球已推出符合此一标准的RFID芯片与标签产品的业者,仍为数不多,除整体市场供需因素使然外,其芯片设计与封装的困难度高,亦是相关业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是利用无线电传送辨识资料,主要功能为非接触式的识别码确认。无线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读取器(Reader)和电子标签所组成,标签则由一颗含唯一识别码(UID)的芯片和天线,经特殊封装技术组装而成。通常无线射频识别依能量供应方式可区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具有电池,被动式则无。无线射频识别读取器则由天线、无线电收发模组,以及资料处理模组所构成。

  因为被动式的标签本身并无电源,其电能须透过读取器供应。一般而言,读取器与标签主要的互动关系包括:(1)由读取器经由天线将电磁能量传送出去,而标签则利用本身的天线,接收从读取器所传送的电磁能量,转换为内部芯片工作所需的电能;(2)读取器须接收由电子标签将内部的识别码经适当处理后所传送出的资料,进行辨识处理;(3)若电子标签含有可写入的记忆体,读取器可将数据资料传送至电子标签,进行资料登录作业。

  被动式标签,因为不含电池,具有使用寿命长、体积小、价格便宜等优点。读取器与电子标签间,利用防碰撞协定或二进制搜寻法(Binary Search)技术,可同时辨识数十个标签,使其应用层面大幅提升。由于无线射频识别储存的是数位资料,因此应用端可以利用加密或解密方式达到保密效果,且很适合资讯流通。

超高频被动式标签之基本架构

  超高频被动式标签使用的频段范围为400M~1GHz,常见的规格为868MHz~950MHz,目前已成为市场主流。其优点为传输速率较快,且因天线可采蚀刻或印刷方式制造,因此成本较低,读取距离约8公尺远,可同时进行大量的标签读取与辨识。但缺点为在金属与液体的物品上的应用较不理想。现今最主要的应用为航空旅客与行李管理系统、货架及栈板管理、出货管理、物流管理等。

  图1为被动式RFID标签之基本功能方块图,其细部功能说明如下:

.整流器(Rectifier):利用二极体正向导通原理,将从读取器所送来的弦波经由半波整流以达到检波的作用,如图2示。

.调节器(Regulator):为整个电路电源的核心,目的是产生稳定直流电压,以供给整个标签运做的能量。

.时脉产生器(CLK GEN):主要是产生数位及记忆体工作时序之参考时脉,以利编解码或状态转换等工作执行。

.数位区块(Digital Block):为整个电路之控制核心,主要是控制标签操作时序、编解码作业,及保密功能之执行。

.记忆体(Memory):为标签储存识别码之处。

.解调变(Demodulation):其功能是将读取器送来之调变讯号,还原为数位波形(即还原读取器所发出的命令讯号),以利后端数位电路解码,并分辨命令种类。

  当被动式标签要回复资讯给读取器时,并非像主动式标签一样,利用发射电路发射讯号给读取器,而是利用回散射调变(Backscatter Modulation)方式,将讯号传送至读取器。所谓回散射调变系指当标签内部的数位电路经1与0编码后,会控制标签内部电晶体(如图3中N电晶体)打开与关闭,随着电晶体的开与关,将使标签的天线对读取端所发出的讯号,作讯号的反射或吸收,此即回散射调变机制。

EPC Class1 Gen2规范特色

  所有符合电子产品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规范的标签,具有全球统一的标准,亦即其标签之资料储存格式,与读取器间的通讯协定包括通讯频率、调变方式、传输速度以及指令等,皆采EPC标准规范。而EPC码更为EPC系统中的特别设计,为物件在整个无线射频识别系统中的唯一代号,藉此物件相关资讯得以在全球的EPC网络中存取,进而建立讯息交换标准。

EPC编码特性

  EPC码的标示对象,除可包含使用传统条码的物品外,小至物件单一品项、箱子,大至栈板、推车、货柜、货车等,甚至扩及服务项目,皆合适采用,以提供这些实体或虚拟对象,全球唯一的编号。EPC编码具有以下几种特色:

.号码容量大:当EPC码核发后,使用者可依据其产业需要进行后续编码,其容量之大,不仅满足现行的需要,也兼顾未来发展的扩充性。

.独一无二的编码:EPC码的设计,视物件的单一品项为不同的个体。

.可扩充性:由于标头版本及其结构化设计,使EPC码容量极大化,保留许多剩余空间得以随时扩展编码。

EPC通讯协定特性

表1为EPC通讯规范的主要特色,再此特别针对几项规范技术进行讨论。

.可变资料传送速度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中,如何提高其传输速度以及读取可靠度,为重要的评量点,但此两项数值却无法兼得。换言之,要读取速度快则会牺牲可靠度,反之要增加可靠度,则会牺牲读取率。为解决此问题,EPC规范中,将读取速度交由使用者决定,在没有干扰的环境中,使用者可用最快的读取速度来操作;相对的,若系统操作的环境干扰严重,使用者可调降读取速度,进而提高读取可靠度。
.搜寻标签之机制-反碰撞搜寻法

  当EPC读取器进行多个标签读取时,需要一种搜寻标签之机制,其目的是找到其中一个标签进行通讯上的沟通,而目前常见的搜寻机制有二进制搜寻法以及反碰撞搜寻法。在EPC通讯规范中是以反碰撞搜寻法作为其搜寻标签的方式,其方式是在每个标签中建立一个独立的乱数产生器,当进行多个标签读取时,其每个标签的乱数产生器会各产生一组乱数(图4),而此乱数会载入计数器并利用命令同时进行往下数的动作,直到哪个标签先数到零,则读取器就会跟此标签进行读取上的沟通。因此,标签中的乱数产生器的效能便格外重要。如图4中有四个标签,每个标签有独立的乱数产生器,当碰撞发生,即代表任两个以上标签乱数值最小且相同,因此乱数产生器的乱数是否足够乱,将直接影响到标签搜寻的效率。至于如何防止碰撞,有几个基本的方法:

.加大乱数产生器所产生出的乱数位

  一般而言,只要乱数产生器位(Bit)数够大,就能产生较乱的乱数。但其缺点为,若目标只有两个标签却用10位宽度去数,则搜寻标签的速率会差。但此种情形在EPC Gen2规范中并不会发生,因为其规范是让使用者依照目标有多少标签,来判断计数器须要用几个宽度去数。

.以读取器解碰撞讯号

  用此种方式解碰撞讯号,大多是碰撞时的讯号会以先后次序传送到读取器,故只须把前后次序讯号分析后即可解决,但缺点是读取器电路会变复杂,且若碰撞前后讯号重叠,仍然无法解决。

.重排

  当碰撞发生后读取器就发出命令,通知标签的乱数产生器,重新产生一组新的乱数,此方法的缺点是若每次所产生出来的乱数只要有两组相同,则此搜寻就无法成功。

先进旗标操作模式

  EPC Gen2规范定义了五种旗标以及三种操作模式,其目的是将目标所有的标签「分类」,以加速读取效率和防止环境的杂讯干扰,来增加读取可靠度。表2为EPC规范中定义的旗标之动作意义,其中S0为使用者自行定义其动作,而S1定义标签有电与没电时的动作,S2、S3、SL定义了没电时的动作,而其动作原因详述如下:

.S1旗标有电时的操作模式:在经过时间T的范围后,S1旗标必须转态,而此操作的用意为「再分类」。如当目标有1,000个标签,则计数器可能需要较宽的位数去数,使排序效率不佳,解决的方式可以把目标1,000个标签分成两分,各500个标签,即可不需要太宽的位数去数。因此,假设刚开始时读取器发出S1=A的命令,则此时所有的标签S1旗标都等于A。一直持续到五秒后,开始产生变化-最初时间为0时,之前设定旗标等于A的标签,开始由A变成B,则其结果会从原本只有S1=A的一种标签,变成S1=A以及S1=B两种标签(图5)。

.S1、S2、S3、SL旗标无电时的操作模式:标签由有电到没电后,至少须在经过时间K的范围内,其所指定的旗标必须维持先前的数值,而此操作的用意,在于避免外界干扰而使得标签操作重新再开始。

例如当读取器正在读取某一标签时,突然因为某些环境因素,以致于此标签在某个短暂时间内,无法接收到读取器能量,如图6所示,则正常情况读取器就必须重新再利用搜寻机制,寻找此一标签。但若先设定S2旗标=B,只要此标签无法接收能量的时间小于K秒,则利用搜寻指令找S2旗标=B,即可立即找到先前失去能量的标签。

Gen2标签实现的困难点

  目前EPC Class1 Gen2标签主要有两项技术困难点,一为电路设计,二为标签的封装与测试。
在电路设计方面,主要包括类比、数位及记忆体等电路设计的技术障碍。类比电路须强调微瓦级(μWatts)的低功耗设计、高效率电压供应(降低射频能量转成电压的损失),及准确的延迟电路设计(用于旗标,维持约4秒暂态);数位电路除同样强调低功耗外,也要注意乱数产生器是否够乱,同时要选择使用保险丝架构,抑或状态控制器来达成自杀功能;至于记忆体电路,由于目前可用在无线射频识别芯片的可重复读写(MTP)记忆体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业者手中,因而形成不小的进入门槛。

  至于标签封测方面,传统上,是以增加芯片测试点,利用探针卡的点针来进行芯片测试,但容易增加芯片面积与成本。目前已有业者不在芯片上制作测试点,而利用读取器来测试及验证功能,但如此将无法做完整的测试,可能影响芯片可靠度。

  而在芯片封装上,传统作法是在接点上加锡球(Solder Bump),但缺点是限制了切割道与裸晶(Die)间的距离(如图7中A的距离),无法在晶圆(Wafer)上制作更多芯片。现今已有业者采用不加锡球的方式,但效果仍视各公司的技术而定;此外,采用芯片到模组(图8)与模组到天线(图9)(Chip-To-Module,Module-To-Antenna)两阶段标签制作方式,可使标签使用寿命较长,可靠度佳,但制造时间较久,单位时间产量受限,增加制造成本。因此,目前国内外许多业者都正在开发芯片直接接上天线(Chip-To-Antenna)的技术,将有助提升单位时间产量,进而降低标签生产成本。

(本文作者任职于工研院无线辨识科技中心,详细图表请见新电子244期7月号)

13.56MHz NFC天线,13.56MHz RFID天线设计培训课程套装,让天线设计不再难

上一篇:国际ETC系统DSRC技术标准化动态
下一篇: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

13.56MHz 线圈天线设计详情>>
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详情>>

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 国内最全面、系统、专业的手机天线设计培训课程,没有之一;是您学习手机天线设计的最佳选择...【More..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