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首页 > RFID和物联网 > NFC > 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线下收单市场博弈研究

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线下收单市场博弈研究

录入:edatop.com    点击: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那样,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两种模式究其本质是用户之争、市场之争,当然也有安全之争,而非技术之争。不争的事实是,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分别满足不同支付客群的需求,在不同的场景之下,二者互为补充。我们看到,任何创新支付方式无不例外在接受时间的检验,与其甫一出现市场给予的预期一样,在它发展的同时更加推高了预期。尽管二者在主导方、用户体验、技术安全、推广策略及适用场景方面,一决高下,但是,有一点必须坚持的,这就是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自始自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支付需求。

  ——编者

  1溯源

  “云闪付”百花齐放。2015年“双12”(即12月12日),中国银联发布了“云闪付”首款移动支付产品。该产品基于HCE(host-based card emulation,主机卡模拟技术)和Token(支付标记)技术,持卡人在具备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功能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4.4.2以上版本)中,通过手机银行APP生成一张银联卡的“替身卡”,即云闪付卡。云闪付卡既可在线下具有银联“QuickPass闪付”标识的POS机挥手机支付,也可在线上支持“银联在线支付”的商户进行付款。银联“云闪付”以非接触支付技术为核心,涵盖NFC、HCE、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和Token等支付创新技术应用,使智能手机终端实现“空中发卡、非接闪付、网上支付”等功能。

  2016年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Pay等多款“云闪付”移动支付产品陆续面市,并在中国内地、港澳台,以及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境内外地区推广落地。这些NFC移动支付产品均是通过手机APP生成虚拟银行卡,线下使用时,将手机靠近POS机,调出卡片,验证指纹,完成交易。

  “二维码支付”百家争鸣。2013年底,支付宝、微信继线上业务后推出线下二维码支付“主扫模式”,即移动用户端扫线下商家的二维码。虽然,2014年3月人民银行以安全性叫停二维码支付,但是,推广者并未停止线下扫码支付的布局,只不过改为了被扫模式,即线下商家扫移动用户端的二维码,商户安装扫码设备,扫描用户二维码,用户通过移动端完成支付。此后,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出集成了微信、支付宝、京东、百度钱包、QQ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用于线下收单的二维码支付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商业银行也开始参与其中。2016年7月15日,工商银行推出覆盖线上线下支付全场景的二维码支付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与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支付类似的是,工商银行二维码支付通过该行“融e联”APP扫码完成。不同的是,工商银行二维码支付过程对原始卡号进行了变异处理,隐藏真实卡号信息。此外,交行、招行、民生、浦发等商业银行已推出本行二维码支付产品。

  2博弈

  上述背景下,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的竞争不可避免,线下收单市场会是双方博弈的主要领域。借用商业博弈PARTS分析框架,即通过参与者(Participators)、附加值(Added values)、规则(Rules)、战术(Tactics)、范围(Scope)五个要素,详细分析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具体在主导方、用户体验、技术安全、推广策略、适用场景五个方面的差异,推断二者的竞争态势。

  第一,参与方因素。

  在NFC移动支付方面,商业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与卡组织“共舞”。从国内来看,NFC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银行主导模式、运营商与银行合作模式及手机厂商主导模式。一是银行主导模式。此模式以银行手机APP为窗口,以手机操作系统和NFC功能为支撑,借助卡组织“空中发卡”平台,实现将银行卡下载置手机中,通过非接触式感应,实现手机内置银行卡与POS终端的交互,进而完成支付。此模式以HCE产品为代表。二是运营商与银行合作模式。此模式通信服务商使用SIM卡作为媒介,连接卡组织建立的银行发卡平台,利用SIM卡自带或手机的NFC功能,使手机能在线下POS上进行支付。此模式的产品有“移动和包”、“沃支付”、“翼支付”。三是手机厂商主导模式。此模式利用手机制造商的硬件载体、安全技术、用户平台,结合卡组织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在中国内地推行的Apple Pay、Samsung Pay,为此模式的代表。

  从国外来看,根据各国金融监管严格程度不同,NFC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各有不同。欧洲主要采用多国运营商联合运营模式,银行仅作为合作者,不参与运营活动。例如,西班牙储蓄银行La Caixa与西班牙电信、沃达丰、Orange以及Visa欧洲的合作。日本由于金融监管宽松、信用卡依赖性弱、银行面临困境易被整合、移动运营商用户基础庞大等原因,形成运营商作为主导,银行积极参与的模式。例如,日本移动运营商TTDoCoMo推行的手机钱包业务“Osaifu-keitai”是全球成功的NFC支付技术案例之一。美国与中国类似,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手机厂商等都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主导移动支付发展方向。

  在二维码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独舞”。二维码支付的主导方主要有两类。一是第三方支付企业。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微商户(个体户)之间的资金收付通过二维码扫描完成;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渗透个人向传统商户支付消费款项的场景,通过在商户端布放二维码或配置扫码枪、在用户端推广其APP中的二维码主扫或被扫功能,实现线下消费线上支付。二是商业银行。调用自身企业客户与个人客户资源优势,在商户端和用户端同步展开布局,搭建二维码支付环境。目前,二维码支付网络构建中并没有卡组织的参与,主导方,要么自己,要么通过代理商,发展用户和商户,使用自有结算渠道,形成交易闭环。

  二者比较。NFC移动支付的主导方较为多元化,彼此间合作关系复杂,对NFC移动支付的市场拓展利弊并存。有利的方面是,多方合作使产品多样化、资源集中化,移动用户可从中获得多样选择、多重福利。不利的方面是,不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一致。那么,影响产品的用户发展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参与方本身的用户基数,二是产品使用的复杂程度,三是产品使用中发生问题各方协调解决的响应及时性。这些因素直接制约每种产品的用户发展,产品市场占有率极有可能呈现从“群雄割据”局面。而二维码支付的主导方较为单一,在产品规划、市场营销上做决策时相对容易,对用户和商户的控制力较强。但是,主导方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需要协调收单与清算等环节的资源。

  第二,用户体验因素。

  在NFC移动支付方面,前期准备复杂,交易速度有保障。对用户而言,NFC移动支付产品从安装到使用的条件都较为苛刻。首先,对硬件设备有较高要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及通信运营商在市面上发售的移动支付产品均为指定厂商的新款或高端系列机型才可支持。其次,移动支付产品的安装需要数个步骤,包括下载APP、添加银行卡、验证激活。此外,使用时,移动支付产品需要手机和POS终端适配,POS终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需要支持非接触式交易,同时需要用户在手机上进行解锁、亮屏、指纹确认等操作。

  对于商户而言,受理NFC移动支付产品需要做好物力、人力、财力的多重准备。首先,协调收单机构改造收银系统和POS机,使之拥有非接模块与程序。其次,因移动支付产品品牌较多,非接触的受理方式不同于以往银行卡插卡、刷卡交易,故对收银员在产品认知、产品受理方面的培训尤为重要。再次,由于NFC移动支付产品使用支付标记化技术,交易的卡号不同于实体卡卡号,对账、退货等业务操作流程要相应调整,对有关人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最后,承担与受理实体银行卡相同的手续费。

  线下交易时,手机开启近场通信功能,无需连接互联网,靠近接收到交易信息的POS机,结合小额免签免密业务,即300元及以下非接联机交易免签名免密码,其交易速度可以快达几百毫秒。

  在二维码支付方面,前期准备简单,交易速度不确定。在用户侧,二维码支付首先要有包含摄像头配置且开通上网功能的手机,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当下,绝大部分手机都符合这两个条件;其次要下载安装支付宝或微信过手机银行等加载了二维码支付应用的APP,在多数智能手机用户的手机里,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已成为必装的应用。另外要在相关APP中绑定银行账户,通常APP中的提示界面很清晰,完成这一步骤并不困难。

  二者比较。在商户侧,受理二维码支付硬件上需要商户在收银处布放印有二维码的桌贴、台卡或是安装扫码枪,软件上需要商户做好收银员受理培训。在手续费方面,由于有返还机制,故实际费率低于使用NFC移动支付产品。

  交易时,用户需要打开APP、连接互联网、进行扫码,整个交易流程所耗费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网络信号的好坏,时长几秒至几分钟都有可能。当然,在通信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多数二维码支付的小额交易是无需密码,交易速度可适当提快。

  在便捷性上,撇开使用门槛的高低因素,无论对于持卡人还是商户,二维码支付及NFC移动支付不分仲伯。在交易速度上,NFC移动支付比二维码支付具有优势。基于商户的成本考虑,受理二维码支付的投入低于受理NFC移动支付。因此,一般消费者和商户更容易接受二维码支付;但是,具备一定知识素养的消费者,具备一定规模的商户,较易成为而NFC移动支付的目标用户。

  第三,技术安全因素。

  在NFC移动支付方面,体现多技术多模式特征。NFC移动支付的技术核心NFC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该技术由RFID射频识别演变而来,标准兼容了索尼FeliCa TM标准和飞利浦MIFARE标准。本质上,NFC与WI-Fi、蓝牙相似,所不同的是NFC采用13.56MHz的频率。近场支付采用的是卡模拟模式,具有NFC功能的设备相当于一张非接触卡,用户将手机靠近读卡器,输入交易密码或接收交易,即可完成支付和收款。在卡模拟模式应用中又根据安全芯片(SE)所布放的位置不同分为NFC全终端、NFC-SD卡、NFC-SIM卡三种模式。NFC全终端模式是将SE安全芯片内置在手机硬件中,代表产品谷歌手机和谷歌钱包应用。NFC-SD卡模式则将SE安全芯片内置在手机的SD存储卡中,银联、VISA都有过尝试,但是,由于其适配性和标准存在一定缺陷,不被推崇。NFC-SIM卡模式SE安全芯片内置在手机的SIM卡中,由于SIM卡安全系数较高,且通信运营商对其审核和发卡要求严格,安全性得到很好保证,故是全球最为认可和主要推崇的近场支付模式。近场支付还与支付标记化技术(Payment Tokenization)紧密结合。支付标记化技术是由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EMVCo于2014年发布,原理是通过支付标记(token)代替银行卡号进行交易验证,从而避免卡号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在二维码支付方面,呈现单技术多信息属性。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即二维方向上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简言之,二维码是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将信息换算成二进制的几何形体,并生成一个矩阵图。二维码生成后,一般采用红外线探头来抓取图形,并用专门的解码器解码。二维码支付是二维码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的结合,扫描商品二维码即可通过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手机端通道完成支付,是连接实物商品与移动应用软件之间的桥梁,广泛用于O2O电子商务领域。

  二者比较。在技术层面,二维码作为开放的编码方式,只提供信息的承载功能,易被复制和篡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使之包含木马病毒,用户扫描后移动设备会自动下载木马程序,引发信息泄露、拦截短信、存款被盗等事件。如果手机遗失或者被盗取,他人解锁手机后即可使用二维码支付,与二维码支付绑定的资金账户存在被盗用的危险。NFC移动支付基于物理载体,有硬件加密,加上支付标记化、指纹等身份认证技术,安全可靠、用户个人敏感信息不易被窃取。

  在安全层面,二维码支付是单向交互,防范安全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监管层面,NFC移动支付产品与实体金融IC卡的风险管控一致,而二维码支付曾因安全问题被叫停,目前也暂无统一标准,但是,后续应会受监管部门的规范约束。2016年8月3日,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二维码的生成和受理进行了细致规定,并且要求对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设置日累计交易限额以控制风险。可见,NFC移动支付在支付安全和支付限额方面比二维码支付具有优势,在百货、宾馆、汽车、房产等商户发生的上千、上万元交易,移动用户会更多选择NFC移动支付。

  第四,推广策略因素。

  在NFC移动支付方面,体现协同作战。NFC移动支付产品由商业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卡组织多方合作开发,故产品推广由多方协同完成。一是各方自行投入资源,运用自有宣传渠道,向自有用户推荐产品。如运营商会选择初入社会群体作为目标客户,通过地推发展NFC-SIM用户。商业银行会选择中青年信用卡客户作为目标客户,通过微信、短信推送活动信息吸引客户使用手机支付产品。二是多方整合资源,面向用户或商户开展联合营销。如发卡银行与卡组织整合营销费用、营销渠道,选择知名连锁商户开展持卡人优惠活动或是商户收银员激励活动。三是拓宽合作渠道。如银行、卡组织与收单机构或专业化服务机构合作,推动其在自己维护的商户中普及手机支付产品,使商户提高手机支付产品受理水平且推荐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产品。

  在二维码支付方面,显现单打独斗。二维码支付产品一般由第三方支付企业或商业银行单个主体研发,故市场推广由一方独立进行。推广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在用户端和商户端开展营销活动,如扫码随机立减或满减、根据受理二维码交易的笔数给予收银员奖励。二是通过代理商拓展商户,在代理商的机具中增加二维码支付模块,向代理商提供有价格优势的支付通道,促使代理商向商户推广二维码支付产品。

  二者比较。虽然NFC移动支付产品的推广方的数量与资源加总上要超过二维码支付产品,由于产品的种类繁多,各类产品的对外推广名称和使用方法不尽相同,对于非业内人士的来说,很难理清楚其中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广难度。并且,营销的持续性短,纵使采用了与二维码支付类似的营销手段,推广效果却相对欠佳。二维码支付产品模式较少,用户和商户的接受度、认知度较高,容易形成并发挥口碑效应,加快普及的速度。

  第五,适用场景因素。

  在NFC移动支付方面,基于终端精耕细作。NFC移动支付产品理论上所有POS商户都能支持,只需商户的POS终端完成非接改造。并且体现“三无”特性,即,交易中手机无需联网;对交易金额无特殊限制,与实体银行卡一致,对商户行业类别无限制,所有类型商户都可以开通,实际中连锁型超市、百货、快餐商户的使用频次较高。

  在二维码支付方面,基于网络开疆拓土。二维码支付在移动互联网已覆盖的区域均有受理的基础,可拓展的商户有三种:一是需要丰富支付种类以引流客户的品牌商户;一是认为银行卡刷卡手续费高、需分散交易降低成本的中小商户;三是需要解决非现金支付需求但未安装POS机具的小微商户以及偏远地区的商户。由于二维码支付的限额依据账户安全等级而设定,更多地适用于小额支付领域。

  二者比较。移动互联网覆盖范围远大于银行卡受理网络覆盖范围,商户远多于已布放POS的商户,中小微商户远多于优质连锁品牌商户,因此,二维码支付适用场景会多于NFC移动支付。但是,从交易金额和网络环境角度来看,大额交易和网络信号弱时NFC移动支付比二维码支付适用性更高。

  3推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此提出个人的一些判断,以期“抛砖引玉”。

  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的博弈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非零和博弈”。通过研究日本案例发现,二维码和NFC实现了共同发展,运营商作为主导方充分发挥两种支付方式的长处,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在我国,二者也会共存共发展的空间。由于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在参与方、用户体验、技术安全、推广策略、应用场景的差别,用户和商户会进行自己的“趋优”选择,两者的受众群体会自然分化。

  从短期来看,二维码支付得益于B端的操作简便性和C端的庞大用户数,会比NFC移动支付更快占领市场。而从中长期分析,NFC移动支付依托成熟的POS受理环境和商业银行、卡组织、运营商、手机厂商多方持续共同推广,会比二维码支付在高品质商户高层次用户中获得更强粘性。在整个支付体系中,NFC移动支付和二维码移动支付发挥着互补作用,分别满足不同支付群体在不同交易环境中的需求,共同丰富基于银行卡的支付形态,共同提高银行卡渗透率。

  资本运作、监管政策会影响NFC与二维码的市场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项目和企业更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已具备一定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又热衷于运作资本进行合纵连横以提升竞争力。二维码支付的实质是互联网支付,绑定的是平台用户账户,比仅绑定银行卡账户的NFC移动支付更有创新可能,能更多获取资本的关注,进而有能力加大市场投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不过,随着互联网领域创新深度和广度的拓宽,相关监管也在日益加宽、加大、加快,二维码支付日后也将与NFC移动支付一样被纳入银行卡支付业务的规范体系,受标准约束后的二维码支付发展速度很可能放缓,NFC支付的优势有机会进一步体现,发展速度得以提升。

  作者供职于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

NFC天线设计,13.56MHz RFID天线设计培训课程套装,让天线设计不再难

上一篇:在美国PayPal最受消费者欢迎 但零售商更喜欢Apple Pay
下一篇:MPSC 2016中国移动支付安全大会顺利召开 各方齐聚展望未来

13.56MHz 线圈天线设计详情>>
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详情>>

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 国内最全面、系统、专业的手机天线设计培训课程,没有之一;是您学习手机天线设计的最佳选择...【More..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