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专家解读Apple Pay入华质疑声:鼓励创新但须监管
2月18日,Apple Pay在中国大陆上线,随即受到“果粉”的热烈追捧,上线首日一度因为绑卡提交需求量过大,导致苹果公司不得不采取分批限流的措施。不用亮屏、不需要连接网络,一个简单操作便能直接支付,让很多用户大赞方便、快捷。
然而,Apple Pay掀起新热潮的同时,也让很多忧思甚嚣尘上。苹果美国公司的身份标签,让Apple Pay入华被加载上诸多可能性。它是否会危害国家金融信息安全?对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是利是弊?是否会“打压”国内第三方支付的移动支付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怎样的环境?对此,专家为你逐一解惑。
来自金融与信息安全领域的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这应该是一个伪命题!Apple Pay不能简单翻译成“苹果支付”,这个舶来的外国名词和我们惯常理解的支付根本不是一回事。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苹果公司不是一家支付机构,恰恰是这个被很多媒体引用的翻译,让大家误以为苹果经手了资金流动,掌握了金融信息。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苹果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和手机终端。与市场其他支付产品相比,Apple Pay没有支付账号,也不存在虚拟中间账户,支付资金完全在银行体系流动,不构成互联网金融公司卷款潜逃和少数非银支付机构挪用备付金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学院院长李建华表示,首先,银行与银联等中国金融机构与苹果、三星等企业的合作,符合国际支付发展的潮流。这种合作为国内受众享受更便捷的、更国际化的服务,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搭设了桥梁。其次,这种合作符合中国移动支付入网的技术标准,可以将风险约束在可控范围内。
有观察人士质疑Apple Pay入华是金融机构联手外援“打压”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鉴于当前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近乎垄断的地位,“打压”的论调值得商榷。
当然,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银联、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苹果、华为等手机巨头的结盟,必然对现有移动支付利益格局带来巨大冲击。然而,格局背后更是一种模式之争。前者基于NFC+Token技术应用,遵循传统银行卡四方模式,产业各方各司其事,利益均享。后者借助扫码技术,业务模式上则更倾向于独自做大做强,一家独揽,以形成闭环式生态圈。
董希淼认为,相关危言耸听的言论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商业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才是症结所在。从产业发展来看,民营第三方主导的扫码模式、金融机构手机厂商主导的NFC+Token模式或将长期并存。
一位来自国有大行的权威人士表示,通过“云闪付”平台引入苹果支付,一方面使其置于我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框架之下,有利于加强风险联合防范与金融体系的信息安全管控。另一方面,将有助于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与体系的国际化。因为苹果选择的移动支付路径同样基于NFC+Token模式,是当今国际主流的发展方向。拒绝与这样的国际手机厂商开放合作,或使中国移动支付产业错失与国际接轨、乃至领衔国际舞台的绝佳机会。
市场的反应也很积极。在苹果与中国金融机构联姻鲶鱼效应的推动下,原本观望的国产手机厂商也已经积极行动起来,2月24日的小米5,3月8日的Huawei Pay都是最新研发的基于“云闪付”的类苹果支付服务。
在业内专家看来,产业下一步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发力,积极作为。监管层面,应当遵循适度监管、鼓励创新、规范发展的原则,同时统一监管尺度,对各参与主体一视同仁,避免监管套利,劣币驱逐良币,引导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让产业各方在有序竞争中不断促进效率与服务的提升,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化安全便利的支付选择。
同时,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等在内的产业各方应加速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Apple Pay、Huawei Pay等“云闪付”移动支付服务,虽然在便利性与安全性的结合上较以往有所突破,但其使用环境不容乐观。银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具备非接触支付能力的 POS受理终端超过700万台,但在实际中,收银员不会操作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升级硬件,同时改善收银服务软环境,是亟待解决的一环。
推荐微信公众号,NFC日报:nfcdaily 移动支付网:mpaypass
NFC天线设计,13.56MHz RFID天线设计培训课程套装,让天线设计不再难
上一篇:Samsung Pay在美上优惠 新用户返30美元礼品卡
下一篇:中华电与台湾大加入 台湾移动支付用户市占将破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