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2015移动支付行业年度十大事件
移动支付本是一个比较小的领域,但在2015年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移动支付想安安静静的把这一年混过去时,第三方支付、手机厂商、银联、央行、一卡通企业等等一纵人马在门外开起了派对。狂欢意味着2015已过,但有些事情必须被提起。
移动支付网对2015年十大热点事件进行盘点,一方面总结过往,一方面展望未来。
一、央行发布移动金融指导意见,明确硬件安全要求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近年来移动支付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出现了跨界融合的趋势,移动支付成为移动金融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未来有望实现在金融领域全方位的提升。因此无论是银行、银联、互联网企业、运营商都在移动支付领域有所涉足。然而它们在这个领域的理解不同、做法不一,保持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保留了自身的不足和风险。为了移动金融业务的流程标准,加强风险控制,《指导意见》就这样出台了。
随着移动端的兴起,PC端曾经面临的威胁也同时转移到移动端,甚至更加严重。因此《指导意见》对移动金融服务的硬件可靠性提出了具体要求,手机需具备SE或Key等基于安全芯片的电子设备。目前方案分两类,包括Key和手机内置SE安全芯片。Key类似PC端的U盾,而SE可以讲的故事更多了。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都想对SE有所掌控,可谁也没有如愿以偿,因为HCE来了。目前金融机构的移动支付也首选HCE模式,去绕开物理SE的限制。如今 HCE大行其道,是否意味着《指导意见》成一纸空文了呢?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导意见》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银联等,后来我们都知道的针对非金融机构的指导文件也出台了,总而言之央行为安全可谓操碎了心。
二、Apple Watch开启“表扫”
在3月10日苹果春季发布会结束之后,支付宝第一时间发文称,支付宝钱包已完成Apple Watch的适配工作,在智能手表版的软件中提供扫码支付、余额宝理财和汇率查询等功能,线下能使用支付宝扫码的地方都可以“扫表”支付。后来移动支付网做了Apple Watch扫码支付的相关体验,然而体验并不好。毕竟Apple Watch没有围绕扫码支付做相关的优化设置,Apple Pay才是它的归宿。
2015年涌现出来的可穿戴设备,基本都以NFC支付为主。支付宝第一时间对Apple Watch进行匹配,虽落得个“支付婊”的骂名,但也开启手表扫码支付的先河,证明了扫码顽强的生命力。随后出现的Pay Watch使用了阿里云OS,一键调出扫码,在使用上方便了不少。Huawei Watch在国内上市时,也将扫码支付作为了一大卖点。但从华为在旗舰机的战略上看,NFC才是其心仪的方式,扫码可能只是一代Huawei Watch的一个噱头。
无论如何,NFC和扫码在手机之外,又干了起来。
三、马云秀脸,生物识别离移动支付有多远?
3月16日,在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上,马云秀了一次支付宝的“Smile to Pay”扫脸支付,通过这一方式在手机上买了礼物。在马云“秀脸”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人脸识别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尽管许多团队宣称人脸识别率达 99%,但是单看识别率的意义并不大。在马云“秀脸”的照片里,系统界面中央有一个头肩轮廓,目的为了让刷脸者尽可能配合的把自己的脸放在这个区域去,以保证识别的成功率。也就是说,扫脸还不能做到既精准又随意。
除此之外,诸如指纹、静脉、虹膜、掌纹、声波等等生物识别技术也都纷纷登场,在安全、便捷方面都对准了传统的密码认证,但由于其不可替代的属性又引发了群众集体忧虑。毕竟数字密码易改,生物特征难移。应用最为广泛的要数指纹识别,指纹识别几乎成为当下旗舰机标配,像支付宝、微信等纷纷实现指纹代替密码,进行小额支付。
而金融机构的表现则更为谨慎,即使有做一些生物识别的相关应用,但并不会完全依赖这一技术,仍然叠加其他安全手段以确保身份真实性以及交易私密性等。可以说,目前金融领域仅依赖生物识别技术,并不成熟。
四、清算开放,银联卸下“垄断者”包袱
4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2015年6月1日起,符合要求的机构可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这也意味着在中国清算市场一家独大12年的局面将被打破,中国银联将告别垄断时代。由于《决定》的要求,出现另一个正儿八经的清算机构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对清算业务并不陌生。
清算机构在整个银行卡产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12年以来银联一直被当是“垄断者”的存在。然而因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崛起,银联早已不再独占转接清算市场,清算市场的开放对银联并非坏事,卸下“垄断者”的包袱,银联在2015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五、微信支付日VS支付宝日VS银联62 优惠成常态
早在3月中旬,微信支付就开启“微信支付日”系列活动,星期二在指定的店面使用扫码支付都可以享受优惠,但每次“微信支付日”的地区都是不一样的。5月28日首个“支付宝日”悄然来袭,也就是说用支付宝每月28日都能薅羊毛。除此之外,在4月下旬到6月中旬,银联也开始了一系列的优惠,最负盛名的就是“银联62”了。
支付宝、微信做这方面的营销相当老道,无论是每周二,还是每月28号,都和曾在PC端玩的如出一辙。挑个日子,宣传造势,拉拢商户加入等等手法屡试不爽,为此大妈们学会扫码,在超市排起了长龙。银联显然不能坐以待毙,印象中此次“银联62”是其最大规模的营销活动,表明了向市场学习的态度,甚至还在微信朋友圈做了个广告。
从后续来看,无论是支付宝、微信还是银联,优惠活动都有常态的趋势。逢年过节撒点羊毛,没节日就创造节日再撒点羊毛,比到央视去做广告效果要好多了。优惠活动和补贴力度,似乎成了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扫码和闪付之争的“第一现场”。
六、工行“e支付”曝重大漏洞,安全是个大问题
7月19日,有媒体相继爆出从6月中旬到7月上旬,多位工行储户遭遇了存款被盗事件。这些储户大多被犯罪分子强行开通了“e支付”业务,而“e支付”仅凭借短信验证码就能实现快速交易。犯罪分子借助非法途径截获短信验证码,就能轻易的盗窃存款。
此事一出,引来业内一片哗然,安全问题在你忽视它的时候,又给了你当头一棒,工行则回应称“e支付”并不存在信息泄露问题,运营商才是罪魁祸首。然而用户才不管谁跟谁撕逼,就知道在工行丢钱了。在2015年在各大会议中,安全问题也不断被提起,这并非危言耸听。
“翼支付”被爆半年内7次遭盗刷,支付宝引以为傲支付系统经不起一铲子。每出一次事故,都能引发对安全的群体思考,无论是第三方支付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在这个问题上都不应该马虎。毕竟支付都存在风险,而且这个风险是不能转嫁到用户身上的。在完善安全技术,建好风控平台后,有时候也需要多个部门或行业进行联动,才能将损失减到最低。
七、央行发布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迎来洗牌
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向社会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央行称该管理办法结合了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发展实际,确立了坚持支付账户实名制、平衡支付业务安全与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支付创新的监管思路。《办法》一出,谁与争锋。这一事件吸引了众多业内外人士的强烈关注,“不能网购iPhone”、“不能发大红包”等言论群涌而起。然而,事实上该办法对大部分人来说支付体验上几乎没有影响。
该《办法》与年初的《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别成为央行对非银行支付机构、金融机构的监管文件。不同的是该《办法》被喷成狗,而央行对银行的监管文件在业外却少有耳闻,这就是互联网世界。对于许多支付机构来说,《办法》的规定无疑是行业竞争中的大浪淘沙。许多小的支付企业管理和控制能力有限,将难以承载这些功能和扩展性业务。而对于行业领先者来说则能促使其跳出支付账户的范畴,改变单一支付业务的发展模式,发展大平台经济或向网络银行发展,BAT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八、浙江易士支付牌照遭注销,牌照不能成为免死金牌
8月24日,央行宣布依法注销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支付业务许可证》 ,成发牌以来的首次。央行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监管一直没有放松,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发牌后,2015年则只发出了一张牌照。牌照发放明显收紧,这也直接导致之前获牌企业的价格水涨船高。10月8日,央行再次出手注销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支付牌照。2016年元旦刚过,央行宣布注销上海畅优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支付牌照。
至此,央行共计注销了3张支付牌照。无独有偶,这3家被销牌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均有涉及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销牌原因都是非法吸储、挪用备付金等。挪用备付金在预付卡行业几成常态,一旦公司经营不顺,就容易形成资金窟窿。央行从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出发,加紧对第三方支付特别是预付卡企业的监管成整个2015年旋律,可以预见2016年也将如此,预付卡模式濒危。
九、银联憋了一年的大招:云闪付
12月12日,正值支付宝“双十二”5折优惠活动当天,中国银联联合20余家商业银行在京共同发布“云闪付”,涵盖了NFC、HCE、TSM和Token等各类支付创新技术应用。
虽然近两年我们看到了很多扫码支付的场景,但其规模与银行卡支付的规模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在线下支付市场,银联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而“云闪付”则是建立在现有的金融体系和框架内的技术创新,它的出现不会触动到现在任何一方的利益。也正是如此,“云闪付”也被人诟病为披着创新外衣的旧机制产物,并不看好它在线下小额支付的前景,并宣称扫码才是王道。
然而谁胜谁负不是这么简单的,这还关乎他们背后的市场运营、政策监管、产业生态协等等因素。2015年可以看出银联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营销都有了很大的不同。除了之外,银联还引入“打手”,请看最后一条。
十、Apple Pay入华,要当银联“打手”?
12月18日,中国银联宣布将在中国正式推出Apple Pay和Samsung Pay。传了大半年,两大科技巨头正式携自家的移动支付服务进军中国。
对此,柴洪峰表示:“我们非常高兴为消费者带来包括Apple Pay在内的一系列基于银联云闪付的创新支付选择。”如此看来,Apple Pay可以算是银联“云闪付”的帮手了。Apple Pay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NFC移动支付的兴起的,一旦苹果在国内的信徒们走上“xx Pay”这条路,“云闪付”的未来值得期待。部分商家,如麦当劳也已实现免密免签,便捷性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兴、华为各自NFC移动支付产品均已面世,小米也刚收了张支付牌照,Apple Pay的到来在国内NFC支付领域吹起了一股风。
如果说Apple Pay和Samsung Pay是银联“云闪付”在C端的“打手”,那B端毫无疑问就是2015年大热的互联网POS了。就在Apple Pay、Samsung Pay确定入华的同一天,银联还完成了和互联网POS商微智全景的合作,银联开启了移动支付从C端到B端的改造和升级。
后记
2015移动支付并没有太多的始料不及,但也异彩纷呈。丹麦成了全球首个“无现金”国度;可穿戴支付集体瞄准公交出行;Square上市了;银联和支付宝们在菜市场以失败告终,却走出了国门......从2015这些事件来看,移动支付的边界越来越大,被赋予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它的参与者们环环相扣,并按部就班的前进着,驶向了2016年。
推荐微信公众号,NFC日报:nfcdaily 移动支付网:mpaypass
NFC天线设计,13.56MHz RFID天线设计培训课程套装,让天线设计不再难
上一篇:菲尔席勒:4英寸iPhone存在 Apple Pay入华意义重大
下一篇:NFC-SIM卡失败后 土耳其银行将推HCE移动支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