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xdjm对RFID的规范有研究的
可以在IEC/ISO的相关组织上购买到规范文本。
标准的优势是相对的,当年Philips收购了一家奥地利公司,从而获得了Mifare体系结构设计的知识产权,并由此提出ISO14443 Type A规范;大概在1994年的时候,Philips已经在新加坡和大马的出入境建立了RFID的演示示范系统,企图用它来评估RFID的应用潜力;在Mifare体系上升为IEC/ISO规范之后,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制约,使得Simens、ST等缺乏跟进的兴趣-一方面有已经大规模使用接触智能卡,那个小小的触点也没有传说中的那样易损坏,况且接触智能卡的最原始的专利还是法国人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大老愿意为合自己一个级别的大老挣钱,因此,为了摆脱非接触卡因知识产权遭受的厄运,Simens和ST等提出了Type B规范;Sony提出了C规范,还有D规范,等等。
在初期,A规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1.2um-3um的CMOS芯片设计中,125KHz的产品难以承担大容量的MEM支持,天线又啰嗦得要命,上百匝天线的后果就是不能保持0.76mm的标准卡厚,而Type A的100%调制需要天才的设计才能保障无源通讯的顺利进行-这就是Mifare或者Type A的专利精髓。这个优势在深亚微米时代仍得到很好的延伸-可以很好的适应多种工艺:包括漆包线、银浆印刷等技术加工的天线。
Type B规范基本上是基于1.2-0.8um或者以下的CMOS工艺才能较好实现。
Type C规范可能和RFID的调谐电容工艺相关,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本人一直在芯片以外做这个电容,比如卡基上采用印刷的办法,在产品加工和测试过程中做精确的调谐。
除了Type A,我个人评价,其他方案要么是高排列组合来凑数;要么就是由难言之隐-一个对现有技术妥协的方案,不钻研也罢。
透彻
申明:网友回复良莠不齐,仅供参考。如需专业解答,请学习本站推出的微波射频专业培训课程。
上一篇:滤波器中有个衰减极点个概念怎么理解呢?
下一篇:射频专业的人都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