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英特尔僵硬延续PC策略 迷失移动芯片领域
录入:edatop.com 点击:
今年5月底时,其就与联想发布了国内首款基于英特尔芯片组的智能手机乐Phone K800。对于这款机型,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叙对其销量并不抱太大希望,在他看来,K800更大的意义在于,英特尔已对外宣布正式进入手机市场。
市场接下来的反应果然不出杨叙所料。有报道称,这款手机的销售情况一般。该报道并援引联想手机部门一位负责人的话说,K800销量不好的原因,并不是出在功耗上,而是因为英特尔入行太晚了,和高通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加上成本也控制不好,导致市场认知度低。
这样的市场反馈势必会让英特尔有了更深的紧迫感。不过记者却感觉到,英特尔此前太过成功,以至于在新的游戏规则中产生了幻觉,并且尚未找到自我。
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毫无疑问,PC迄今为止仍然是英特尔的现金牛业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收入结构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正因为习惯了全业务链条垄断经营模式,才让英特尔变得不思进取,从而不适应互联网带来的以“平台-应用”分层经营为特色的新垄断竞争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此认为,从大背景上看,前几年开始的战略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潮流方向是,全产业链模式被“基础平台+API+增值应用”的模式取代。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和山寨机。苹果从全产业链模式,变成Store与APP分离后,一下从弱势变为强势。山寨机模式打破了欧洲全产业链模式,由联发科做核心软硬件的半成品,然后由差异化厂商做手机壳。如果英特尔将传统的ALL IN ONE模式,创新成“基础硬件+API+APP开发”的开放模式,ARM就不会成为大敌。
遗憾的是,英特尔现在让人看不到有这样做的迹象。其更对“融合”的概念有所期待,在发布K800时,杨叙曾说,“22纳米以后,英特尔决定不再做通用芯片,今后全是SoC(系统级芯片)”,言下之意是,英特尔希望将计算从PC延伸到到其他终端,比如平板电脑、手机甚至智能电视,根据不同尺寸的屏幕,有不同的产品形态。
从这点上就可明显感受到,英特尔的傲慢心态,即使在移动终端上已无法简单复制过去的成功模式,这间公司也不允许减少自己的掌控力和话语权。“英特尔是产业公司,它想推动整个行业向前走”,一位英特尔人士的这句话可谓十分准确地廓清了英特尔在想什么。
无论是与联想、中兴,还是与摩托罗拉的合作,英特尔在智能手机的动作总是让人联想起它的PC战略。诚然,这些大厂让外界对于英特尔又多了一份期待,不过更多的恐怕是乏味。
有分析认为,英特尔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投入势必要大于当年PC时代的投入,所消耗的精力也将是成倍数的增长。令英特尔笑傲产业链的Intel inside的品牌策略将延续到智能手机领域,这对于那些品牌较为强势的终端厂商,Intel inside的战略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通吃。
反观ARM,它就不存在英特尔式的疑问。首先ARM会为众多的追随者设计基础架构,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品,这就让手机厂商最为看重的成本得以减轻;并且芯片厂商与ARM的长期沟通和磨合,已让他们的产品具有了多元性,手机厂商的选择面也更广。从这个角度来说,英特尔已然成了“孤胆英雄”,它会与所有的芯片厂商宣战。这想想都会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姜奇平指出,英特尔与微软之所以不适应互联网,一个共同的表现就是卡在产品这个产业定位上一步不进,看不到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服务的时代,从而无法象IBM、谷歌甚至苹果那样,发展出服务收费的战略。
由此看来,英特尔如果不转变观念,前途可能会岌岌可危。这也顺应了这句话:“互联网本质上是开放的,任何企业不管以往多么成功,一旦走向封闭,就会OUT于潮流”。
市场接下来的反应果然不出杨叙所料。有报道称,这款手机的销售情况一般。该报道并援引联想手机部门一位负责人的话说,K800销量不好的原因,并不是出在功耗上,而是因为英特尔入行太晚了,和高通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加上成本也控制不好,导致市场认知度低。
这样的市场反馈势必会让英特尔有了更深的紧迫感。不过记者却感觉到,英特尔此前太过成功,以至于在新的游戏规则中产生了幻觉,并且尚未找到自我。
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毫无疑问,PC迄今为止仍然是英特尔的现金牛业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收入结构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正因为习惯了全业务链条垄断经营模式,才让英特尔变得不思进取,从而不适应互联网带来的以“平台-应用”分层经营为特色的新垄断竞争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此认为,从大背景上看,前几年开始的战略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潮流方向是,全产业链模式被“基础平台+API+增值应用”的模式取代。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和山寨机。苹果从全产业链模式,变成Store与APP分离后,一下从弱势变为强势。山寨机模式打破了欧洲全产业链模式,由联发科做核心软硬件的半成品,然后由差异化厂商做手机壳。如果英特尔将传统的ALL IN ONE模式,创新成“基础硬件+API+APP开发”的开放模式,ARM就不会成为大敌。
遗憾的是,英特尔现在让人看不到有这样做的迹象。其更对“融合”的概念有所期待,在发布K800时,杨叙曾说,“22纳米以后,英特尔决定不再做通用芯片,今后全是SoC(系统级芯片)”,言下之意是,英特尔希望将计算从PC延伸到到其他终端,比如平板电脑、手机甚至智能电视,根据不同尺寸的屏幕,有不同的产品形态。
从这点上就可明显感受到,英特尔的傲慢心态,即使在移动终端上已无法简单复制过去的成功模式,这间公司也不允许减少自己的掌控力和话语权。“英特尔是产业公司,它想推动整个行业向前走”,一位英特尔人士的这句话可谓十分准确地廓清了英特尔在想什么。
无论是与联想、中兴,还是与摩托罗拉的合作,英特尔在智能手机的动作总是让人联想起它的PC战略。诚然,这些大厂让外界对于英特尔又多了一份期待,不过更多的恐怕是乏味。
有分析认为,英特尔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投入势必要大于当年PC时代的投入,所消耗的精力也将是成倍数的增长。令英特尔笑傲产业链的Intel inside的品牌策略将延续到智能手机领域,这对于那些品牌较为强势的终端厂商,Intel inside的战略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通吃。
反观ARM,它就不存在英特尔式的疑问。首先ARM会为众多的追随者设计基础架构,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品,这就让手机厂商最为看重的成本得以减轻;并且芯片厂商与ARM的长期沟通和磨合,已让他们的产品具有了多元性,手机厂商的选择面也更广。从这个角度来说,英特尔已然成了“孤胆英雄”,它会与所有的芯片厂商宣战。这想想都会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姜奇平指出,英特尔与微软之所以不适应互联网,一个共同的表现就是卡在产品这个产业定位上一步不进,看不到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服务的时代,从而无法象IBM、谷歌甚至苹果那样,发展出服务收费的战略。
由此看来,英特尔如果不转变观念,前途可能会岌岌可危。这也顺应了这句话:“互联网本质上是开放的,任何企业不管以往多么成功,一旦走向封闭,就会OUT于潮流”。
上一篇:苹果降低采购三星零组件比例,未来A6与A7代工落谁家成焦点
下一篇:高通ARM声援支持Windows联发科未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