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漫谈科技:硬件圈的“小苹果”如何炼成?
未来几年,硬件还要试哪些错?
既然是一门新兴的科技领域,不得不承认,无论资本市场或第三方数据是多么繁荣,智能硬件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微软张亚勤曾指出,可穿戴市场现在还处于一种试错阶段,4、5年后可能慢慢变成主流。
这意味着,前文所讲的可能只是眼前的一小部分艰深。未来困难还有一大波——
第一、技术环节起步阶段的"稚嫩"。比如,设备连接协议的多样化也使得设备之间的可连接性更强,未来发展将不仅仅局限于现在主流的蓝牙连接形式,也不会限制于与手机连接的单一形式。WIFI、NFC、声控技术、视线追踪技术等均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
还有配合智能手表、手环的曲面柔性屏技术、可弯曲封装柔性基板还亟需提升。
仅拿其中的柔性屏举例,据悉除了三星电子和lgdisplay两家液晶面板厂外,目前柔性屏并不具备量产的条件,并且,较低的良品率也就会导致其产品成本的提高,这让智能手表等情何以堪?再瞧瞧科技巨头GoogleGlass,两年过去了其依然没有量产,因为一个小小的发热问题还未解决。
第二、生态系统何时成型还是未知数。如今智能硬件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现象:产品形态的同质化与功能特点上的毫无章法。尽管可穿戴在人体上的延展性很广,但你还是可以看到百八十家产品扎堆,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手腕,不过到了具体功能上就混乱了,比如仅仅手环,你可以既要带上健康手环,又要带上定位手环。
如此庞杂的局面在于其背后缺乏可一个生态系统的构建,从而使如今的可穿戴尤其是智能手环针对特定人群设计、功能上各自为战。
第三、关于用户习惯的培养。举一个例子,如今医生们诊疗必备的医疗用具听诊器这项19世纪里的的新玩意,现今看来简单得理所当然,不过呢从它被发明到被医学界接受,最终获得广泛应用居然耗费了20年,时间之久令人匪夷所思。科技的每一次颠覆性创新迎来的必然是人类学习成本的增加,所以请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除非你有腾讯和阿里这样的企业像支持打车软件一样不惜血本烧钱推动,否则请相信,颠覆性行为永远是个慢动作。
PICOOC当初之所以没有选择炙手可热的手表、手环等产品,除了避开同质化的产品形态外,原因在于作为衡器的秤已拥有海量的利基市场需求,如此也能获得足够多的流量,建立一个规模够大的用户数据库。
放眼未来谈了上述这些隐忧,是因为我知道作为时尚潮流风的神曲《小苹果》终究会像一阵风流行过去,而一件优秀的产品终究是要需要有持久生命力,必须去解决未来的层层问题。活在当下的话,意味着你可能只是在收割硬件的红利并不能走长远,就像有同行问我为何要跟百度云合作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至少如今有两只苹果比"小苹果"更完美出色:第一只是乔布斯曾咬下的"苹果",另一只是砸向牛顿头顶的苹果。所以现在和未来,我们还需要抛却浮躁,继续不断深耕智能硬件领域和产品才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