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可穿戴设备产业现状分析:竞相追逐 噱头有余
"可穿戴式设备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一些功能的设置也确实能让用户的生活更为方便。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仍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功能太过原始。"耿怡告诉记者。她以市场上的智能手表为例,"它们的主要功能大多是实现一些跑步计算、导航、遥控拍照等服务,事实上这些应用服务在智能手机上都已经能够实现。导致智能手表最后的归宿都是抽屉。"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CCSInsight对1500名智能手机用户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拥有智能手表(或健身追踪器)的用户中,有40%已经停止使用该设备,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实用性。
除了功能的弊病,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价格定位模糊、安全隐私存在风险等也被认为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研究,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除了运动腕表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外,智能手表和眼镜的价格都偏高,因为价格原因,72%的消费者选择对可穿戴设备处于观望态度。"价格定位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可穿戴设备属于创新型产品,大都产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才有利于控制成本;二是可穿戴产品定位不准确。手表、眼镜等物品是个性身份的展现,对中高端客户而言,虽然价格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但是同质化产品难以彰显个性,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偏高的价格又阻碍了产品推广。"耿怡说。
业界热盼"杀手级"产品的出现
面对资本和企业的狂热,业界都在期待一款"杀手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在耿怡看来,"这款杀手级的产品,必须具备独特的功能,有不可替代性,是大多数用户都需要的。"耿怡和她的同事在报告中提到,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有赖于技术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智能传感器是可穿戴设备实现核心功能必不可少的,未来智能传感技术将向微型化、集成化和系统化发展,能够执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还能够进行逻辑推断和结论判断,具有自诊断和自校准功能。"耿怡说。
目前,可穿戴设备采用的智能交互技术如多点触控、语音识别、手势识别、骨传导技术正不断成熟。"未来可能发展到眼球识别和脑电波识别,甚至可穿戴设备本身成为实现交互的重要载体。"耿怡说。谷歌眼镜中50%的发明专利申请集中在智能人机交互领域。
可穿戴设备的舒适度也是用户考虑的重要方面。这些设备采用了柔性电子技术涉及柔性显示屏、柔性电路板和柔性电池等。2014年CES电子展上,三星、LG等纷纷推出柔性屏幕产品,未来将有望突破基板弯曲和面板封装等工艺障碍,实现产品大规模量产;柔性电池的技术研发进入活跃阶段,超薄柔性电池FLCB的厚度未来有望突破0.3mm;日本科学家已研制出超轻超薄柔性电路板,占据该领域技术制高点。"我国企业在此领域应该将加大投入力度。"耿怡认为。
当然,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成熟离不开大数据应用。可穿戴设备由于贴近身体,能够采集并处理大量的人体健康数据,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协同应用可以有效满足可穿戴智能设备收集并处理大量数据的需求,并统计分析海量用户健康数据的规律性,为用户健康生活提供可行性建议。
"随着智能终端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应用,未来手机、电脑、家电、汽车等所有智能终端都能够与可穿戴设备相连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数据的分析处理在云端完成,将使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真正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耿怡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