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 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在写作《群体性孤独》这本书的书评之前,我刚刚阅读了《GQ》杂志对陌陌创始人唐岩的采访特稿。在这篇特稿中,唐岩一吐心声:通过艰苦的创业自己已经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虽然自己更加有钱,却也更加孤独了。
通过这篇访谈,一个有钱人的孤独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现代社会,孤独如同一个不速之客拜访着每一个人。随着城市越来越大,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我们每天都能够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孤独也更加的泛滥和普遍。
而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合作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其中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移动应用,也就是APP。这些移动应用的出现都宣传可以帮我们一口一口吃掉孤独:微博,微信,陌陌正在试图承担这个功能……但是问题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能够解决孤独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吗?
在《群体性孤独》这本书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雪莉特克尔分析了孤独这个问题。
阅读完这本书我在想:难道人类的最终宿命就是像微信软件启动时开始的那个面对月球的小人一样,只能淹没在宇宙恒久的孤独当中?
在《群体性孤独》这本书当中,作者从麻省理工学院的最新技术发明托麻歌子谈起,指出了机器人技术在越来越走近我们的生活。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未来我们不但可能需要机器人来帮我们做家务,甚至可能需要一个机器人伴侣。而在年轻人心目当中,机器人越来越具有理想伴侣的属性:因为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出现,能够通晓人情……而美国的科学家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机器人的研发,从爱宝到真宝。
作者在书中历数着机器人不断的变化,也肯定了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
作者在文字当中详细的描绘了小朋友群体对于机器人的交往反应,显然作者并不赞同人们对于和机器人交往的沉溺。但是作者却不能否认真实社会交往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当很多身旁的亲人由于社会压力和种种原因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谁会拒绝一个陌生人伸来的援助之手呢?哪怕这双手背后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而科学家们之所以不断的研发机器人技术也是出于让社会更加美好的愿望,谁能否认这种愿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