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华为战略解析:“世界奇迹”如何再造?
我一直尊敬此前的格力。在家电领域,连海尔这样的领袖企业都在接受分销链的倒逼,唯格力不惧国美压迫,自建垂直分销体系,宁愿丧失效率,也不伤害消费者价值,最终后发先至,成就领袖地位。这种企业看起来短期受损,但却占据战略制高点,输在起跑线而赢在终点。
在这一点上,任老板是极具战略高度的。他在讲话中强调,"在大机会时代,我们千万不要机会主义,而要有战略耐性"。这句话,所有的管理者都值得贴在墙上、记在心里。我们讲过太多的短视者,尤其是很有钱的短视者,总想在一天之内就打败竞争对手,而缺少长期的战略思考。我们常说,决定企业成败的是企业家的境界和格局。但格局是什么呢?恰恰是企业家思考战略的空间与时间跨度。你不能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何来格局呢?何以成为企业家呢?
客观地说,华为手机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缺少一些深远的战略思考。华为手机的战略是直接对抗性的,强势、有暴力倾向,但低层次。不像宝马挑战奔驰、百事挑战可乐、苹果挑战IBM,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竞争战略。
这也是任老板在讲话中强调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目的所在。
华为手机显然不是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这样说,可能引起华为手机团队的反感,或认为是曲解。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也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有我"的消费者中心,是以既定的产品或技术或其他企业资源为前提的,是为了更好地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另一种是"无我"的消费者中心,没有企业,而是完全从消费者思考,按照消费者需求来重构企业资源并进行响应。这种道理,就像莱维特在《营销短视症》中所讲,销售也常常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但与营销有层次上的差别。
我们说,企业应该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是"无我"的那种;而不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因为后者常常把消费者需求短期化和局部化。
小米正是"无我"的消费者中心。不是说小米比华为高明,也可能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一穷二白的挑战者自然没有任何束缚,反倒能彻底颠覆。这听起来好像以华为之道反制华为。任老板当年就是在"(人才、资金、技术和产品)四大皆空"的情况下,提出"唯有文化生生不息",然后用文化吸引来高素质的年轻人,带领他们闹革命,最终革了爱立信、西门子和思科等行业大佬的命,成为新领袖。
我一直认为,华为当年的"无中生有"是超一流战略家的思维,值得任何企业学习。我们经常问,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都是那些能够突破资源限制而成就事业的一群人,而不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华为当年是无我的,但做大到如今,忘我好像是一件很苦难的事情。不仅华为,很多领袖级企业都难免这样。仅在手机领域,就有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前车之鉴。这些企业初期是忘我的,完全围绕消费者来思考,在一步步做大的过程中,自我就越来越强大,最终变成自我主义,而不是客户主义。所以,有人说,阻碍企业成长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就是太自我。能否忘掉自己是大企业,对成功的华为来讲是个考验。
小米是无我的,直接用互联网思维带领年轻消费者闹起了革命,颠覆了竞争格局。小米横空出世,华为必须直面小米的威胁,和小米争夺年轻顾客,这关乎战略成败。毕竟,现在智能手机还在换机潮中,还是一个变局,如果此时不去抢夺年轻顾客,一旦格局稳定,华为将非常难以再切回手机市场,其消费者业务的整体战略就要被迫重新思考。
我一直说,华为手机是有战略思考的,就是在此。华为没有回避小米,而是直面小米,采用分品牌策略,利用运营商和互联网两个渠道,和小米抢夺年轻顾客。
自华为荣耀推出以来,我就讲,华为将是小米阻击者。我猜测,华为的战略目的就是一条:和小米抢夺年轻顾客,而且在竞争策略上也是要"以正相合"——和小米一样的模式,用硬件抢夺顾客,用软件和内容建立整体解决方案,用社区深化顾客关系;"出奇制胜"——超高性价比,哪怕不赚钱,也要冲量,一则抢夺顾客,二则建立供应链资源并以此来助力抢夺顾客;同时高举价值观大旗来构建社区和品牌,不做发烧友手机,而做奋斗者手机,不是带领年轻人玩,而是带领年轻人产业报国、实现价值、成就梦想。这是华为的长处。华为深谙压强原则,擅长在针尖大的地方集聚资源,实现反超;华为也非常懂得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军。
所以,我认为,华为手机是有战略的,只是需要再上一个层面。这也难免,一个B2B公司必然需要时间来构建B2C的思维,一个传统技术公司也需要时间来构建互联网思维。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的,不是一个人的思维,而是一个公司的思维,让一个公司具备这样的思维。而且,越是优秀的公司越需要时间来打破自我,实现再生。德鲁克讲,企业不能摆脱过去,就无法走向未来。很多时候,最困难的,不是摆脱失败的过去,而是摆脱成功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