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WWDC:苹果的“顺势而为”
WWDC虽然已经结束了,但余温尚在。这次大会上苹果通过一系列新特性再次让诸多用户和开发者欣喜若狂。随之而来的,关于这些新特性、新语言和新接口的解读和说明自然也填满了互联网科技圈。不过,在看完了这些以"产品"为出发点的报道后,我们也可以尝试从"行业环境的演进"来看看苹果做出的这些更新。
在选择了利用iOS设备连接各种外设,并向它们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后。我想,不少人都会惊讶苹果这次的开放姿态——这家几乎被贴上"封闭"标签的公司,从未对第三方硬件厂商如此慷慨。而如果你看看智能手机及其配套设施的发展,就会明白,苹果是在顺势而为。
当此前苹果的iPhone生态停留在"iOS+App Store+开发者"这一阶段时,苹果需要管理的只是与iOS相关的几块屏幕,然后连接开发者并把他们产生的内容投射到这些屏幕上即可。整个环节相对简单,苹果只要把应用开发者拉来就能玩转这一套生态,所以即使自我封闭,苹果也能创造一次次营收奇迹。
但现在整个业界的生态环境变了——智能手机不在仅是一个通讯设备和娱乐工具的合体,用户想要用iPhone来监测身体健康、控制智能家居,甚至在车上也能使用它。很明显,Apps和应用开发者仅仅是新生态中的一部分,人们还需要配套的硬件,五花八门的硬件。所以,即使强大如苹果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所有用户需要的硬件设备,更何况还有汽车厂商这样的巨无霸加入。在这种状态下,CarPlay、HealthKit、HomeKit这样的服务就不可或缺了。
也就是说,随着智能手机需要连接的东西越来越多,它的生态链条已经从"OS+商店+开发者"转变到"OS+商店+开发者+各类智能硬件、汽车、健康监测设备厂商+这些平台上的屏幕和商店"。恐怕没有哪个公司能保证自己能玩转其中的所有环节,所以开放接口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其次,苹果在这次的WWDC上还针对"多屏互动"做出了诸多尝试。而如果你曾经注意过Google、微软在这方面的动作,那么不难发现这也是大势所趋。在Google过去几个季度的财务电话会议上,CEO Larry Page最经常使用的词语之一就是Multi-screen(多屏幕)。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的5次季度财务会议上,Larry Page的每次都会强调我们正转换到一个多屏幕的世界中,而这对Google来说是巨大的机会。至于微软,它想通过Metro UI来整合桌面和移动设备的视觉和交互体验已经有目共赌,虽然其最终结果可能并没能让用户买单。
而回到这次WWDC上,观众对苹果整合这两块屏幕的各种努力一定不陌生。无论是Handoff、iCloud Drive还是OS X 10.10 Yosemite向iOS看齐,都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而结果是,苹果的成果要比它的竞争对手惊艳不少。
其实,无论是生态层面的开放还是针对"多屏互动"的提升,这都是苹果应对竞争的一部分。毕竟,对于横跨硬件和软件的苹果来说,在哪一个层级都不乏竞争对手。一直以来,那些愿意放弃iOS转而选择Android的用户多半是羡慕其优秀的跨应用通信机制和灵活开放的特性,而iOS被用户抱怨最多的地方恰恰集中在这些Android的优势领域上。
这次WWDC上,苹果在iOS的应用层级上一样做了诸多更新,比如开放了指纹识别、云存储、相机控制、3D图形API、对iOS 8可扩展程序的调用、支持第三方输入法等。鉴于后兴起的Android在市场份额上已经超越iOS,而且在可见的未来仍将是iOS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苹果在应用层级的这一系列改变可以看着是应对竞争之举。要知道,如果Android在本月底的Google I/O上拿不出像样的更新,届时唱衰Android的声音就将蜂拥而至,而以前人们更喜欢说的是苹果的iOS正在重演当年Mac的历史。
总结来说。从苹果的角度看,这次WWDC的更新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在生态层面放开让基于iPhone的链接更强大、整合iOS和Mac屏幕让多屏无缝互动、放开应用层面的扩展和调用机制扼杀对手优势。而这背后则夹杂着智能手机行业生态链已经越来越宽广、多屏整合互动已成为业界巨头共同看中的机会、Android正让苹果在移动端重演当年"Mac VS Windows"的历史等多种因素。不过从苹果给出的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已经开始改变,你可以把这理解为顺应潮流之举,也可以认为这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上一篇:手机成本剖析:专利太贵、零件太差
下一篇:英特尔祭“大招”:卖血赚吆喝
联发科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