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可穿戴设备没地位?提升硬件话语权
性能和功耗的平衡
衍生出两条发展路径
智能终端属于多功能的通用设备,不同配置的终端功能基本相似,大体不外乎拍照、音乐、视频等,产品通过性能和做工来拉开价格区间。相对而言,单独某一种可穿戴设备属于专有设备,其功能和任务专一,同时整体上看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需要适应大量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因此评估可穿戴设备硬件成熟度,一方面要考虑硬件在单一任务条件下的性能和功耗,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否有足够多的硬件种类去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这与智能终端目前PC化的参数迭代路径有着明显的区别。
硬件成熟度的两个视角对应着可穿戴设备硬件的两种基础架构。
第一种脱胎于智能终端,以已有的手机应用处理器(AP)为核心硬件的通用平台。如GoogleGlass采用了德州仪器的OMAP4430,GalaxyGear采用了三星自家的Exynos4212,都是基于ARMCortex-A9架构,是典型的应用处理器。采用该类架构可以有效地利用智能终端已有平台加速开发,市场上有终端周边器件可供选择,且功能强大,可以完成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基于多媒体内容的交互功能。缺点就是功耗较高,待机时间较短,从数小时到1天不等。
第二种与活跃于工控领域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结合,立足嵌入式技术,采用成熟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在单一领域完成固定的单一任务的专业。例如Nest恒温器、Pebble智能手表、FitBitOne健康追踪器和高通的Toq智能手表都分别采用了基于ARMCortex-M结构的MCU产品。采用该类架构具有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一般可以做到10天以上的待机时间,但是对虚拟现实等高性能人机交互技术的支持较弱,只能完成监控、记录、提醒等简单功能。
不同类别的设备对性能需求大体遵循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顺序。虽然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研发重点是性能和功耗的平衡,但是从智能眼镜的使用情况来看,"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具有颠覆性的人机操作技术并不是MCU级别的处理器可以承担的,企业对可穿戴设备的期望是引发下一个类似智能终端的革命,必将在各类可穿戴设备中拓展杀手级应用。未来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眼镜等强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将面对大量即时的数据处理要求,导入AP级的处理器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计在未来5年内,多核心基于更新架构的应用处理器将成为市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