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为什么联想可以华为不行 全世界都在围剿它?
我们知道,今天的日本的制造业还是很高端的,质量还是很好的,只是在新的产业升级方面落后美国了,美国并不害怕今天的日本。而联想今天的追求,其实还是今天日本的模式,在生产上追求"精工"的路子,它的工业设计可能很优良,他的生产可能精益求精,即使是今天的丰田的管理,也仍然是全世界汽车行业的学习榜样;但产品是老产品,虽屡有创新但创新不大,所以它并不威胁美国的核心产业。
无论是从IBM的两次收购还是从Google的收购,都是这两家公司的包袱和外围产品,IBM的核心是软件和服务,硬件制造是IBM当年的主打,但今天属于它要淘汰的;而谷歌的核心是网络搜索和软件,收购摩托罗拉本身就是错误,今天出售也算是专注核心。
收购这些美国IT公司的低端业务,恐怕是不会让美国感到威胁的。应该说的是,今天的中国制造大多数也和联想一样的,它的追求是日本式的"精工"产品。所以,联想在美国的遭遇是可以理解的。
华为与联想的不同,它的确威胁到了美国的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华为的快速发展,对研发技术的投入等等让美国思科公司感到了威胁。思科不是一般的公司,它是美国信息产业的核心公司,曾经有人把微软、英特尔和思科并列,组成"Wintelco"一词,表示这三家对美国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应该说,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出现能够威胁到微软的软件公司,同时,IBM和英特尔这样的公司,也没有把中国的联想当做威胁。而思科公司却承认,华为是他的竞争对手,当年在美国政府还没有出面对付华为的时候,这也说明美国政府当时还不认为华为是个威胁,思科看出了华为在网络设备上的潜力,未雨绸缪,抢先对华为提出诉讼,想把华为提前赶出美国市场,但这并没有阻止华为前进的脚步。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华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通讯设备公司中的巨无霸,像其他的跨国公司一样,华为的产品链还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美国对华为痛下杀手,就是要拔除这个威胁,而"安全威胁",不过是冠冕堂皇的理由。
美国对于日本当年的威胁是有深刻记忆的,在当时,美国还有完成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之前,在制造业与日本拼斗产品的"精工",屡战屡败,还是非常痛苦的,红火的日本在美国购买地产和电影公司,让美国哀鸿一片。
华裔美国公民陈果仁,就因被美国汽车工人当成日本人而被活活打死,英特尔公司被日本公司逼得被迫转型,才开启了后来的辉煌。惨痛的教训,使很多美国人信奉一句话,"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就是要时刻警惕,消灭威胁,把威胁消灭在萌芽中,思科起诉还没成气候的华为是如此,今天美国政府围剿华为也是如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什么任正非当过解放军之类的小儿科理由,都堂而皇之地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