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一周芯闻:顶尖国产芯片厂盘点 红米1S处理器解析
从全球来看,2012年前十大半导体厂商中有8家是拥有自己晶圆厂的IDM公司:
中国目前还没有上规模的IDM公司,不论是IDM,Fabless还是wafer厂,还没有任何一家能够进入全球半导体厂商前20,这其中晶圆制造环节的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晶圆制造产业当前实力薄弱,亟待提升
中芯国际作为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龙头,2012年收入16.8亿美元,不到全球第十大半导体厂商美光的1/4,仅为台积电的1/10,且目前28nm制程技术还没有成熟,中国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宏力更是只拥有90nm以上制程技术。
我们认为如此薄弱的晶圆制造产业,很难支撑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以格科微的例子而言,格科微一度是中芯国际在国内最大的客户,但因无法摆脱对台积电的依赖,与中芯国际的合作便受到影响,台积电可以通过对芯片设计公司施加影响力,而间接影响其与中芯国际的合作,从而影响中芯国际的成长。要成为集成电路强国,晶圆制造环节必须崛起。
晶圆制造产业若要实现追赶,单靠市场力量几无可能,必须辅以政府的支持
随着制程技术越来越先进,晶圆制造越来成为一个烧钱的行业。对于中芯国际而言,要跟上摩尔定律的速度不断开发新的制造技术,并追赶行业龙头如台积电等,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盈利再投资甚至二级市场融资,都是远远不够的,即纯依赖市场的力量,很难改变落后的局面。
如图,即使对于跟随厂商而言,28nm制程技术研发成本也已经接近6亿美元,20nm将会接近10亿美元。而作为追赶者,如果要新建一个完整的40nm晶圆厂,总投资更是要达到40-50亿美元,22nm晶圆厂则达到70亿美元。
巨大的投资额对于年营收200亿美元、市值近千亿美元的台积电不是大问题,而大陆最大的晶圆厂中芯国际年营收仅20亿美元,市值约30亿美金,负担新制程的研发成本已经非常吃力,而要谈新建产能,即使考虑股权、债权融资,也几乎是不可能负担的。
由此我们认为,在晶圆制造这个环节,没有政府的扶持,靠企业和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追赶。这个资金需求量巨大的环节,也应该成为政府未来千亿资金扶持计划的重点环节。
同时,拿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与液晶面板制造业相比,我们认为晶圆制造业的战略意义远大于液晶面板,而前者从政府和资本市场获得的支持远小于液晶面板产业。京东方几次从资本市场获得数百亿融资,而华星光电51亿元贷款更是直接被政府豁免。从产业比较角度,我们也认为政府应该对晶圆制造产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
中芯国际有望在政府扶持中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政府帮助解决的大量资金外,晶圆制造产业的第二个关键壁垒就是技术、工艺控制和有经验的人才团队,而这些正是中芯国际能够提供的宝贵资源,这是我们相信中芯国际将在政府扶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核心理由。
晶圆制造业是非常复杂的高技术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建厂房、购置机器就可以开工生产的。在集成电路按照摩尔定律一代代演进的几十年中,晶圆制造环节积累了大量的专利、非专利技术、工艺诀窍等,同时对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很高的经验要求,这使得从零起步建立能够运营的晶圆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2000年以后,全球再也没有出现任何新的成规模的晶圆代工企业。
雪上加霜的是,海外包括台湾,都严格限制将先进的晶圆制程技术投资于大陆,这使得大陆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产业基础薄弱,晶圆制造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2000年,因不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创办的世大积体电路公司被大股东卖给台积电,曾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创建并管理过20座晶圆工厂的张汝京博士,从台湾来到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他不但带来了世大的旧部人才,还有当时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主流工艺技术。
在经历了与台积电数年的专利纠纷和诉讼之后,中芯国际完成了与台积电的和解,拥有了合法、完备的知识产权,经营走上正轨。以此为契机,大陆晶圆制造产业有了一次长足的进步,获得了技术、人才团队、量产经验这些大陆急需的产业资源。
我们看好的正是中芯国际的这些资源,如果政府要扶持并做大晶圆制造产业,那么政府的资金和中芯国际的这些产业资源缺一不可。事实上,近年武汉、成都、北京新建的晶圆厂均是与中芯国际合作的,合作模式本质上都是政府出钱,中芯国际输出技术和管理。
从成芯和武汉新芯的结局来看,对于政府的资金和中芯国际的运营两种核心资源,"代管"模式整合的并不好;采用合资模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但中芯国际没有足够的可投资资金,也很难通过融资获得足够的可投资资金。
未来这一问题将如何解决?我们认为,作为一家海外上市公司,政府不太可能像豁免华星光电51亿贷款一样直接给予大量资金补助,中芯国际内生的发展步伐可能是比较稳健不太激进的。
如果政府要加快其发展速度,帮助其做大做强,那么大胆设想一下,像展讯一样先私有化然后回归A股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会给予较高估值,可以获得更有力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国内上市公司,政府的扶持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但对于一个在香港、美国两地上市的公司,私有化的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