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智能手机将因为价格战而由硬件向服务转型
移动发展到智能手机时代,大家忽然去做手机,似乎智能手机是又一代手机硬件,只从设备的角度去理解,这会造成极大误解。
智能手机是相对于功能手机而言,智能在这里实指互联网服务,因此智能手机本来的意思含有"手机设备不再重要,服务越来越重要"的意思,反映的是移动行业重心从制造转向服务的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问"中国智能手机如何打造国际化品牌"这样的问题,如果缺乏全局观念,就会掉进陷阱。这个陷阱就是,在制造向服务升级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倒退去做制造。显而易见,智能手机随着价格战,很快就会象当年PC一样卖成大白菜价。中国智能手机哪怕成为"国际化品牌"的大白菜,仍然是大白菜。事实上,在手机设备上出国际化品牌的时代正在过去,智能手机的真正前途在智能而不在手机。
因此,对"中国智能手机如何打造国际化品牌"的有意义的回答,应是讨论这样的问题:智能移动领域的国际化品牌应如何在智能化(互联网服务化)上进行定位和着力打造。
我的回答是:只有把握移动互联网2.0,在服务和服务的平台化上下功夫,才能占据智能移动的国际制高点。
第一,移动互联网1.0时代的核心是手机,谁的手机卖得好谁赢,其品牌实质是设备品牌;移动互联网2.0时代的核心是"手机+服务",谁的手机拥有强大的服务支持能力谁赢,其品牌实质是服务品牌。
第二,移动互联网1.0时代是应用的小生产时代,移动互联网2.0时代是"平台+应用"时代,智能的竞争将体现在数据核心业务上,包括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对应用的支撑能力,将成为智能移动国际化品牌的核心。
在当前的智能手机狂热中,希望不要出现这样的"杯具":在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中,国外企业因掌控移动服务平台而成为国际化品牌,中国企业因为卖"大白菜"越来卖不出价而获得国际化"名声"。
一、中国智能移动从1.0向2.0转移的迹象
观察中国智能手机的品牌市场,我发现有两种智能手机,一种是电信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称为管道手机,或1.0智能手机;一种是互联网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称为互联网手机,或2.0智能手机。二者的赢利定位有很大差异。
目前电信背景的1.0智能手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卖产品,一类卖流量。
前者主要是诺基亚等老牌手机生产厂商。他们的赢利主要定位在手机设备,也就是卖产品上。目前他们占据着智能手机的最大部分,但他们的时代正在过去。如图(1)"2011Q1-Q4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变化情况"所示。
另一类是管道手机,代表是华为和中兴。他们的赢利一方面定位在卖产品,但重心同时向经营流量升级。表面上看,华为和中兴的智能手机也能上互联网,但与互联网企业经营手机的定位完全不同,在于经营云管端中管道的流量数据。因此他们的合作方往往是电信运营商。
这种管道手机,可以说是介于1.0和2.0之间的智能手机。说它是1.0的,是因为它的设备商定位,具有1.0时代典型的卖产品的特征;说它是2.0的,是因为它还有卖服务的一面,也就是经营流量。但这个2.0是不完全的,因为其服务的主要范围是流量数据(CT数据)而非互联网数据(IT数据)。大体上属于数据的流通业,而非加工业。
目前中国的智能手机,主要还处在移动互联网1.0时代,而且在可见的将来,还会处在管道手机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说智能手机的国际化品牌,主要将是国内品牌不断崛起,发起对三星、苹果等品牌的挑战。
但是,变化正在出现。从长远的观点看,数据的流通毕竟不如数据的加工增值潜力大。而代表数据加工方向的智能手机,是互联网企业面向增值的智能手机,这种手机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手机。
单从硬件设备的角度,我们难以区分这种手机与电信的智能手机的实质区别。如图(2)"小米、百度易、阿里云手机设备比较"。其中,小米手机还没有完全摆脱卖产品的定位。其MIUI带有过渡性质,一方面作为数据核心业务的操作系统,主要还是安卓本身的;另一方面改进主要体现在界面应用上。
然而百度手机云平台、阿里云手机却开始具有移动互联网2.0的典型特点。第一,他们的定位不是卖手机,并不靠从手机设备上赢利;第二,他们的着眼点是通过互联网服务获得赢利,至少是以此为发展方向;第三,他们开始提供针对互联网应用的平台服务,而且平台服务所依托的云计算,不再是管道云计算,而是面向互联网数据加工,为互联网增值应用服务的云计算。
中国智能手机如何打造国际化品牌?看到这里,我们至少有三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卖国际大白菜,替代三星成为国际手机制造商;一种选择是到国际上卖大白菜,把管道铺向世界;还有一种选择,是打造智能化服务支撑品牌,从互联网服务平台化上寻找突破口。
从近期看,前两种选择较为现实,但都会遇到附加值较低的问题。第一种选择比较适合联想这样的制造型企业,通过产品(包括围绕产品的服务),走向国际。中国企业突出的优势是成本较低,富有打价格战的经验。这条路上增强的做法,是借鉴联发科对付欧洲手机全产业链经营的经验,采取山寨机模式,降低差异化成本。但PC竞争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条路最后的终点,就是卖设备不如卖大白菜,将来整个行业利润会低于农业的利润率,只有少数人能笑到最后。第二种选择比较适合华为、中兴,但把智能手机的赢利模式押在管道上,突出的问题是,流量经营由于成本和利润下降都很快,从长期看难以摆脱零增长的基本面,相应地,品牌也难以持久做向高端。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存在一种持续的内在压力,会驱使他们从智能手机1.0转向2.0转。首先是来自用户和市场的压力,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将沿功能(功能手机)、服务(管道手机)向体验(互联网手机)升级,因此针对最终体验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将主导整个产业链;其次是核心竞争力的压力,仅仅停留在经营数据流量,只是分配数据核心业务本身创造的利润,而不能取得创造价值的主动权。
现在问题开始明朗:国际化品牌问题的实质,是针对移动互联网未来的核心需求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在智能手机上,进行互联网服务的核心业务定位。 作者:姜奇平 来源:互联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