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鼎桥创新的一体化RRU服务TD二期
2009年1月7日,中国政府正式发放3G牌照,中国正式迈入3G时代。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标准,TD-SCDMA成为中国3G通信的主力军。回顾TD的十年发展历程,放眼未来广阔的市场蓝海,业界为TD技术的逐步成熟备感欣慰,对TD产业前景充满信心。然而,TD产业链强劲发展中尚存隐忧,尤其是TD基站部分,逐步向模块化、分布式形态发展,容量、性能也在持续提升,但是,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天馈形态。
传统建站方式急需变革
目前的天面建设方式,很多工作都要在塔上现场进行,工程师们必须特别注意工程细节,如馈线防水、弯曲度等,现场工程师的安装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实际的安装效果无法保证,不同站点的安装工程质量更是很难复制,这就给运营商日后的网络维护埋下了一些隐患。
运营商在建设一个全新的站点时,建设过程比较复杂,单是馈线连接、防水处理就需要2个小时左右,而网络后期更换维护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虽然将LNA(LowNoiseAmplifier,低噪放大器)和射频分离设计的塔放下移方案将天馈规模减小了很多,但要考虑的问题并未减少,在不断发展的客户需求面前,传统建站方式的弊端暴露无遗,急需全新的变革。
传统RRU和天线的安装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可靠性问题——每安装一个基站,需要现场做54个连接头(安装和防水),质量隐患较大;更换一个RRU,耗时至少4~5小时,网络可靠性下降。
灵敏度降低/功率浪费——由于RRU与天线间的连接跳线以及天线内部跳线,额外增加了1.2dB的射频功率损耗,降低1.2dB的接收灵敏度。
成本问题——跳线、防水胶带/胶泥/冷缩管成本、安装/维护工时成本;网络故障成本。
安装环境受限——馈线多,弯曲度等要求对安装环境要求高。
外观问题——"胡子"(每站27根RRU到天线的馈线)和"瘤子"(RRU外形突出)。
当A市的工程师们使用普通RRU在天线塔上作业时,B市的工程师们却正在使用更为先进的一体化RRU,进行快捷、美观的整体布站——这带来的是单站近3000元的成本削减。同样面对如此诸多问题,鼎桥应用一体化RRU化繁为简,扭转乾坤。
一体化RRU突破传统抽薪止沸
鼎桥一体化RRU解决方案的推出来源于中国移动和鼎桥通信的智慧源泉,是双方在TD产业化过程中群策群力的结晶。一体化RRU研究项目由中国移动推动,2008年5月双方共同成立联合研究小组,2008年8月鼎桥推出商用版本的RRU268i(integrativeRRU),并完成一系列测试验证。
鼎桥一体化RRU268i由天线、定位连接件和RRU三部分组成,提供直接吊装和塔上安装RRU两种方式。
RRU268i可支持快速简便的高空安装作业,满足各类场景安装要求。通过合理安排天线耦合盘及滤波器位置,消灭RRU与天线间的所有线缆馈线,把连接、防水、固定操作"三合一",将现场装配时间从2-3个小时缩短为10分钟左右,同时大幅降低安装材料成本、安装人力成本、维护人力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RRU268i不改动软硬件设计,继承了原有成熟稳定的商用平台,减少了18个防水接头(等效减少18个故障点),提高1.2~1.5dB的实际覆盖增益。可调整悬挂位置,保障天线倾角的自由调整。一体化设计拆装方便,保障RRU维护时,天线倾角不改变,不增加额外的网络优化。
此外RRU268i外形美观,简化并美化了天面,降低了站点选址的要求,不额外增加安装空间,只需要天线的安装空间即可。
RRU268i解决了传统方式的TD-SCDMA天线和RRU产生的诸多问题,包括安装维护及固定困难、工程安全性低、环境适应性低、需特殊防水加固处理和视觉冲击感强等。
作者:杨兵强 周健 来源:通信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