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宏达电CEO周永明:跟苹果打一架
"企业只有两种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彼得·德鲁克的名言是HTC(宏达电)首席执行长(CEO)兼总经理周永明的最爱,也是10年来他给HTC植入的经营基因。
由代工生产第一个运行Windows系统的PDA,到成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周永明带领HTC完成了产品转型、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的"三级跳",成为全球知名电子品牌。也正是这十年,如何从"代工"向"品牌"转型的魔咒,困惑了诸多台岛电子制造企业。
新边疆开拓人
"做有价值的事,改变产业甚至改变世界",当年说服HTC创意长陆学森的一句话,透露了周永明初始的雄心,
"不差钱"的HTC创始之初,甚至不知道要做什么产品,包括周永明在内的11位创始人谈论之后,提出要做"有愿景、有未来的掌上产品"。那是1997年,个人电脑尚未完全普及的台湾,有企业竟提出如此的想法,勇气的背后可见"宏图"。
企图心使他成为不安于现状的人。2003年,HTC拥有相当高的代工利润,但是他注意到,智能手机成为产业趋势,而HTC作为拥有技术积累的公司仅满足于代工,严重阻碍了公司创新。
"与其很小的存在,不如放手一搏。"周对HTC董事长王雪红说。当年的台湾代工文化根深蒂固,虽有从宏碁单飞的明基在2001年年底率先迈上自有品牌之路,但此路是否可行,前方仍旧一团迷雾。
彼时的周永明对于"放手一搏"的后果,也并非了然于胸。经过三年准备,2006年6月,周带着跻身千亿营收俱乐部的HTC走上品牌的征程。外界并不知道周的压力,HTC的衣食父母——占七成营收的惠普订单,就在这三年内下降到不足一成。投资者还用抛售给了周更大的压力,一时股价连日跌停。
回头看,周永明很庆幸当时的决定,"如果不做品牌,现在可能已经奄奄一息了。"对于品牌起步时向市场交的"学费",他说,"股价暴跌不是一定要发生。台湾民众对于代工企业转做品牌很敏感,但我们处境不同,我们是行业领导者。"
正因为知道自己是领导者,周永明的宏图布局更广阔——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定位自己。早在1999年,HTC为康柏研发第一款Windows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但项目完成时,康柏内部震荡,周永明只能抛开自己代工厂的定位,直接与欧洲的电信运营商寻求合作。
那是十年来,周永明记忆中最困难的时刻。"工程师一出差就是六七十天,回来口袋里只剩几块钱"。但也许是上天眷顾,虽然过程艰难,与英国电信的合作却很成功,此后,德国电信、法国电信等也成为HTC的合作伙伴。分享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价值,也不存在同业竞争,周为HTC开辟了营销的"新边疆"。
挑战苹果的人
2007年1月,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推出了划时代产品iPhone。众多手机厂商觉得"狼来了",但周永明却判断这是自己的机会,"苹果知名度很高,它可以带动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往上走。"果然,HTC同年推出的Touch买出了300万台。之后的一年,HTC的代工订单继续减少,但是毛利率却屡创新高。
2008年,HTC迎来其日后名扬四海的与Google的合作。合作看似很偶然,周永明与Android公司创始人AndyRunbin私交很好,两人就智能手机的趋势和市场经常沟通,此后Android被Google收购,HTC与后者的合作水到渠成。
为什么是HTC?偶然背后的必然来自两方面,Google方面需要硬件厂商保证软硬件的结合,"Nokia有Symbian,苹果和黑莓拥有各自封闭的操作系统,四大智能手机厂商中只剩下HTC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业内分析师说。而HTC方面,与微软多年的合作使周永明对硬件技术的储备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摆在周永明面前的问题也出现了:在互联网领域,微软和Google是直接竞争对手,与Google结盟是否会伤害与微软多年的情谊?
"有竞争也会有合作,HTC是一座微软与Google之间的桥梁。"2010年4月,周的话得到印证,当时的HTC正面临苹果对其Android手机专利的诉讼,微软向HTC进行了不公开的专利授权,要知道,微软手握的是iPhone与Windows智能机共同使用的交叉授权。
"至少还有一家能跟苹果打一架吧,那就是HTC。"周永明对媒体淡淡一笑,他身后这家"QuietlyBrilliant"的公司开始聚焦张扬的苹果,这种情景似曾相似,正如华为之于思科。
10年,周永明和他的创业团队建立了一个中国品牌;接下来,他们要做的是与世界消费者更好的沟通。
作者:郭舟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