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苹果时代的艺术
虽然这种创作方式和它引发的关于艺术品"原作"和"复制品"、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等的争议不断,但这无疑是一场新的艺术革命的开端。
因为出色的图像展示功能,iPad在艺术圈内也备受青睐,成为众多艺术家、画廊、经纪人的"基本配置"。4月15日艺术仓库网在北京举办了12名艺术家iPad数字作品集的发布仪式,这些艺术家包括陈文波、郭伟、郭晋、何森、杨冕等人,他们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也是近年来市场中最活跃和备受关注的一部分艺术家。
据艺术仓库的艺术总监赵倩颖介绍,目前这些作品集已经取得了苹果公司在全球96个国家App Store上累计3万次下载的成绩。艺术仓库的此举在国内显然是超前且有策略眼光的。有机构预计,至今年底全球将有近5000万个iPad用户,再加上数量甚至更加庞大的苹果电脑用户和iPhone用户,这无疑会给作品集的流传与欣赏带来更大的空间。在国外,美国的MOMA、佳士得等也都在积极开发基于iPad应用的展示、查询甚至交易的平台。
不过,iPad对于艺术界的影响可能远不及此。2010年11月,著名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法国举办了他的个人展览,展出了他用iPad和iPhone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而在展览现场,传统的布面绘画及画框被几十部iPone和iPad所取代了——iPad就是画框、显示屏上的图片就是作品——不知道这种布置会不会让受苹果的"饥饿营销"所折磨、想买iPad也买不着的外国"果粉"们内心产生不平衡。
今年已经73岁的霍克尼早已是一名全球知名的艺术家,他一直勇于尝试新技术。20年前他就开始试着用电脑作画,但那时的电脑运作速度太慢,完全跟不上他的思维,这让霍克尼觉得很是受挫。他认为现在的电脑所具有的高速度,已经让用电脑作画变得更有吸引力了。同时一些App软件如画笔、动画生成等,更是使他很享受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创作。
iPhone和iPad已经取代了霍克尼以前总是随身的素描本,他现在几乎随时随地都带着他的这两件宝贝,无论是开车外出还是上床就寝时。他用手指在屏幕上作画,认为不同的手指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笔触。有时候他过于投入,以致在作完画时忍不住要去擦自己的手指,以为上面沾上了颜料。霍克尼也非常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传播的便捷性,他喜欢快速地跟朋友、同事们分享和交流他的最新创作。"早上6点画一张日出的画,7点就可以把它发给别人。"虽然这种创作方式和它引发的关于艺术品"原作"和"复制品"、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等的争议不断,霍克尼仍然坚信这会是一场新的艺术革命的开端。这位忠实的"果粉"说:"谁不想要iPad呢?毕加索或凡高也会想去抢购一台。"
本次数字作品集正式发布后,一方面会为更多艺术家提供数字发行的支持和服务,到2012年,该项目将扩展到80个艺术家;另一方面也会为所有已经参与该计划的艺术家提供作品集的应用更新、展览信息发布,通过娱乐应用的方式让艺术作品在大众市场得到更广的传播。如果说数字作品集的实质就是一本电子版的画册的话,那么不同于传统的纸本画册,它其中还可以加入视频等形式,让画册内容顿时变得立体而丰富。
首批参与该项目的艺术家杨冕的作品恰好是在讨论图像传播的问题,在杨冕看来,中国社会有一个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博物馆体系即实物体系,对于文化的传递和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只依靠图像的传播来进行。在他最新的CMYK系列作品中,杨冕在画面上将一些经典的文化图像分解成CMYK这种目前较为通行的四色印刷方式所对应的青、洋红、黄、黑四种颜色的像素点,以此来质疑印刷方式中图片的安全性以及它对于文明传承的虚拟性问题。虽然他并不认为基于App应用能改变这种现象,但他认为这种方式却能有效地保护艺术家的版权利益,因为艺术仓库还为用户提供了下载高清晰度的作品图像的收费服务。
数字作品集的推出可以让世界上96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这种新颖、环保、高效的推广方式对于中国艺术的传播无疑是有深远意义的,而App模式对于艺术未来的影响也令人期待和想象。
来源:IT经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