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一款“国产”手机为何能这么红
加快科创中心建设
■如果站在世界地图前看华为,就能明白,它的手机一夜走红,不是偶然
■不能把全球创新人才为己所用,就永远不可能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
■有人感慨,华为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华为却说"否"――我们是总部在深圳的"全球化企业"
华为,似乎就在一夜间,爆红,连普通百姓都在议论它。
因为那款叫mate7的华为手机,火到"内部员工也真心买不到"。
其实,没有mate7之前,华为在信息与通信业界已足够知名,它在运营商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超过爱立信。
只不过,华为现在将目标客户细分为三块:运营商(像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业(像电力、电商、媒体等);消费者(零售终端)。
随着目标客户从b2b扩展到b2c领域,华为自然而然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一种"传说"。
当上海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旗帜鲜明亮出"要看着世界地图办企业"的口号,从深圳起步的华为已经站在"世界地图"的顶端。
更令人震撼的是华为创造的一组数据:企业利润,超过七成来自海外市场;海外机构,九成雇员实现本土化。
有人感慨,华为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华为却说"否"――我们是总部在深圳的"全球化企业"。
真正的国际创新纵队
因为雇员绝大部分是当地人,所以华为在全球各地所设分支机构,没有人认为它是家外国公司,在英国的就是英企,在法国的就是法企。
得益于遍布全球的创新资源,华为mate7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款手机,指纹识别系统来自华为的瑞典机构,外观设计得益于华为投资数十亿元的法国设计中心,曾是三星创意总监的韩国人如今也在为华为手机贡献智慧。而上海,华为在此设立的研究所,也成为其手机"杀手级技术"诞生的关键一环。
有趣的是,正是这样的全球化导致了被认为是"饥饿营销"的mate7脱销现象。真实原因是:有关配套部件产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加班?不行!像手机屏系统产自欧洲,欧洲人习惯按订单生产,手机卖得再好,华为再想临时加单,老外的回答都是否,绝对"计划经济"。
如果只将华为视作一家总部在深圳的中国企业,很难理解它和其他中国制造企业的差别。但是,如果站在世界地图前看华为,就能明白,它的手机一夜走红,不是偶然。
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大手笔海外收购兼并,以此铺就"走出去"之路。相比之下,华为在这方面很低调,当别人斥巨资跨境收购,它却专注于花更多钱在海外建研究所。目前华为投建的研究所遍布全球:在美国硅谷的――主攻互联网,在俄罗斯的――钻研数学算法,在法国的――着眼外观设计,在印度的――注重软件开发。就是在国内的研究机构,也各有侧重,位于浦东新金桥路的华为上海研究所,开发重点就是"无线"。
在全世界各个领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华为不惜代价,只为聚集优秀且最具活力的创新人才。
在中国,大量优秀人才成为跨国公司中国公司的雇员,但反过来,中国企业在海外雇佣"国际纵队"的例子还很少见。华为想得明白: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不能把全球创新人才为己所用,就永远不可能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
"上帝粒子"背后的野心
大,是华为总部,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展厅里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法瑞边境地下175米处的质子对撞机。2013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先前在此探测到的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证实了此前比利时和英国两位物理学家预言的正确,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台质子对撞机,模拟"宇宙大爆炸"情形,来自34个国家、150个研究实验室、近2000名科学家参加多年实验。实验中,质子每碰撞一次,会产生1000tb的数据,需要eb(百万tb)级别的数据存储能力。"上帝粒子"被预言之后数十年,因为存储能力限制,没法完整记录对撞数据,它一直如同"抓不住的幽灵",徘徊于理论物理界。
为质子对撞机提供eb级数据储存服务的,是华为。"当我们面临数据记录的极限时,同华为的合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新途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负责人鲍勃 琼斯说。
当许多国内企业在为打破垄断、突破封锁而创新时,华为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极致的位置:参与改变人类科学文明的创新进程。
"不要想到我、我、我,要想到地球、地球、地球,想到你将来对地球有贡献,你感到光荣就行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
一家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和客户为第一导向的企业,"胸怀地球"进行创新,是不是目标太大?毕竟探寻"上帝粒子"的对撞机数量极少,为之提供服务,难以复制商业模式。然而在华为总部展厅,每位前来参观的客户,不论来自哪个专业哪个国度,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都会在这张照片前停留,重新审视这家企业。
任正非的"地球论"可以理解为责任,也可以解读为"野心"。初创时期,华为是一家没有任何技术的电信设备贸易企业,在那个年代被称为"二道贩子";后来有了自主创新,但仍然有着"产品次、价格低、服务好"的特征;随着逐渐步入世界舞台,这几年每年不计人员工资的研发投入,已经占到华为营收的10%―14%。
目前,华为近8万名研发人员组成了全球最大的"创新方阵"――做影响世界的创新,已经是华为藏不住的"野心"。
当世界还在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充满猜测时,华为已渐行渐远。10g峰值速率、1毫秒延时、1000亿连接……在华为上海研究所,5g研发的冰山一角已经揭开。"2013年至今,已累计投入6亿多美元进行5g预研发。"华为工程师这样介绍。
国际俱乐部的规则
华为总部,有一面专利墙,挂满来自境内外企业员工的专利成果。因为太多,墙上已经挂不下,公司正打算更换展示方式。
华为员工没有过多强调"数量上的自豪",反而告诉记者,其中很多是与海外同行共同持有的"交叉专利"。
与此同时,华为还在坚持做两件事:一是向其他企业支付各种专利费,二是与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一起研发创新。尽管拥有了世界级创新能力,但华为始终放低姿态,敞开大门,用务实的态度融入全球创新大潮。
华为的崛起让西方同行感到恐惧,《经济学人》曾将华为称为跨国公司的梦魇。2003年,思科突然在美国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曾让华为经历生死危机。
华为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西方市场,也有过类似遭遇,有人抱怨不公,有人奋起反击。华为经营者当时也有过类似情绪,但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最有效的应对方法:不强调国别、不渲染民族企业色彩,而是用法律和事实说话,用全球化企业"国际俱乐部的规则"解决问题。
最终思科和华为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和解,没有道歉,没有赔偿,美国法庭判定思科永久不得就同一问题起诉华为。
华为认识到,在"国际俱乐部"中,只强调自主创新、埋头创新是不够的,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家企业可以"闭门造车"。
过去十年间,华为受到知识产权侵权起诉和起诉别人的事件不在少数。华为高管认为,如果一直认为别人戴了"有色眼镜",那么企业就会在国际市场寸步难行。近几年,华为在知识产权上的纠纷明显减少,别人好的专利它果断付费使用,自己专利也给别人使用,收取专利费。每一笔专利费和每一项交叉专利,都为华为在知识产权领域积累了国际声誉。
"哪怕能力再强,我们还是有很多核心的东西做不了,需要在开放的前提下创新。"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
就在2015年3月的最后一天,华为宣布已加入177个世界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其员工在这些组织中担任183个重要职位。这不得不说是华为以"国际俱乐部"规则行事的又一生动注解。
作者:郑红 徐蒙 来源:解放日报
上一篇:博通PAM4物理层芯片展示出强劲势头
下一篇:小米欧洲计划未启
假小米先入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