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扫一扫小心码藏毒 “二维毒码”难监管
据介绍,一些不法分子会将有毒或带插件的网址生成二维码,对外宣称为优惠券、软件或视频等,诱导用户扫描,达到获取推广费用或恶意扣费的目的。若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的应用中染有病毒,手机立马遭殃;如果二维码里有木马程序,则可能窃取消费者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甚至被乱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
孙先生介绍,扫完有“毒”的二维码后,一般都会让用户安装一款软件,如果同意安装,那手机就危险了。因为二维码手机病毒和木马程序会删除或屏蔽运营商回执短信,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被扣费。
举报容易维权难
日前发布的《2012手机安全年度报告》指出,二维码扫描已成为手机病毒传播的重要渠道。2012年以来,随着二维码的快速流行,使得手机病毒制作者迅速盯上了这个盈利渠道,二维码渠道迅速占据了所有病毒传播渠道3%的比例。“不要见码就刷”已成为2012年手机安全的关键词。
二维码藏毒,如何举报、归谁监管、怎样维权?记者首先采访了市政管理部门,得到的答复是户外广告审批,无法对其中的二维码是否藏毒进行判断,现行的法律法规也对此无明确规定,只要广告图案、文字没有违法,就不能受理相关投诉。同样具有广告监管职能的工商部门,答复也大抵如此。
记者从市网管办了解到,网络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关于二维码使用和网上传播的情况。如果有网友发现“毒码”,可通过微博投诉平台及时举报。但对如何解决扣费问题、制裁恶意传播病毒的行为等,仍无明确办法。
律师表示,二维码病毒给用户造成损失后,维权很难。首先是证据难以搜集;其次,二维码病毒多依附于网络,即使有证据也很难找到索赔对象。
业内人士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用手机扫描街头广告、不明商家的二维码,应尽量选择权威性平台上的二维码。喜欢扫描二维码的市民也最好在手机上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同时,在断开网络的情况下扫描二维码,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