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迪拓培训,专注于微波、射频、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
王自如罗永浩之辩后 手机测评路在何方?
2、厂家标准对用户没有意义
手机商家通常会花钱委托工厂进行产品质量测试,这种对产品质量进行管控的手段是必须的,但却是不应对公众公开的,因为厂家标准是自定的,条件并不统一,例如跌落实验中高度相同,但地面材质、跌落角度、试验次数、评判标准都不同,其管控的重点也不同,根本不能胡乱横向比较。
有的厂家标准是1米高度的大理石地面,有的商家是1.4米高度的塑料板地面,如果某厂家高调宣称通过了1.4米的测试,能说明就比通过前一种标准测试的手机更抗摔吗?
即使是资深专家,也无力对各种条件不一致的质量标准进行横向比较,这种厂家自定标准只能在内部使用,既不能作为指责采用其它厂家标准的手机质量的依据,也不能用于对通过该标准的手机质量的自吹,这都是在误导忽悠用户。
3、不能用标准来误导用户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能看懂质量测试报告跟能看懂医学检验报告一样,是需要多年功力的。一个外行,认真研读技术专家给出标准、指标、数据后,独立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他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其实就是那个专家所设计好的,这就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有个手机厂家的CEO在央视节目上介绍自家产品,大意是跌落实验的行业标准是1米,而他们采用的是1.2米,每面跌20000次。这段话被很多网友理解为"在1.2米的高度上,【每面】跌20000次",相对于别的只跌落十几次的厂家,20000次的数量的确是太牛逼了。
在我的公开质问之下,该CEO公开澄清其含义指的是"每【面跌】20000次",面跌指的是"微跌",约十几厘米以下的微小距离跌落,与1.2米高度的跌落完全是两回事。这位CEO的表述应是无意的,但实际效果却是大量网友将"每【面跌】"理解成了"【每面】跌"。
本来应在内部执行的厂家标准,通过有意或无意误导公众的方式,用来自我吹嘘和攻击友商,这种现象非常令人遗憾。
4、加速实验不能说明质量问题
很多网友不懂什么是"加速实验",我不妨举个例子,沿海地区的盐雾环境会锈蚀枪支,有两种防护手段,该如何选择呢?若做上十年的对比实验当然就能说明问题了,但时间来不及啊。于是制作了一个盐雾比正常环境严重十倍的容器,把经过两种防护手段处理的枪支放进去测试,根据一年后的锈蚀情况来推断正常环境下十年后的锈蚀情况。
但是,在军工领域已经基本不再使用这种加速方法了,原因在于线性度不好,上述的加速实验显示A方案比B方案好的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在正常环境下A方案就一定比B方案好,有可能A方案恰恰对超浓盐雾有很强的防护力,而对正常盐雾环境的防护力很差。
在当前的手机测评中,还在普遍使用这种"加速老化测试",这其实只能作为内部参考,将之作为公开自吹和攻击友商的依据,好像很科学的样子,其实这并不能说明问题。
5、通过国家强制标准的就是合格产品
前面否定了很多现行的测评方法,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合格产品呢?非常简单,通过国家强制标准的就是合格产品,对用户最有保障的是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而不是没有统一质量标准的无法捉摸的售前质量宣传。
例如有两款手机,A款良品率90%,B款80%,而A款的售后服务满意率50%,B款90%,理性的人会选择哪款呢?尤其是在A款所谓的高良品率未必真实的情况下,选择能令我们更有售后保障的产品才是理性选择。
用户不听商家和测评机构的质量宣传,坚持要求高售后服务保障,这非常有利于手机质量的提升。道理非常简单,商家都是唯利是图的,他们更喜欢做的是打质量牌多卖手机,却不愿意在售后上多浪费钱,而用户坚持高售后服务保障的策略,会促使商家为了多卖手机而做出更高的售后服务承诺,同时为了避免过高的售后开支而主动提升质量。
三、手机测评不该搞啥
1、不要横向对比
手机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完整系统,其功能和性能的指标非常多,当对多部手机进行横向比较时,选择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意操控的空间非常大,也最容易引起纷争,这绝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测评方式。
更关键的是,手机测评的正确路线应是着眼于手机特点的分析,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选择指导,而不是比较A手机和B手机哪个更牛逼。
2、拒绝"性价比"
性价比是个很个人的说法,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性价比的认识也不同,我以前出差时觉得包子是性价比最高的食物,有肉有菜好吃还便宜,现在出差再不吃这种馅料来源不明的食物了,怎么地也得进个干净的馆子点两菜吃。
例如iPhone手机,对有钱人来说性价比很高,对于贫民来说显然结论相反。所以说,面向各类受众的手机测评,不要把测评者自己的立场带进来谈性价比的,这只能引起少量同阶层者的共鸣,却会令更多的受众反感。
3、不点评设计
手机的某种独特设计是否合理,这是很难评说的,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设计者本人,旁观者很难进入到设计者那样深入统筹的思维境界。设计者反复琢磨、推翻、整合一个月后得出的方案,你开盖看一眼就能知道合理不合理了?难道你是神仙?
手机中某个细节采用了某种材料和设计,是在特定设计理念下各种权衡的结果,评价它本身的对错好坏并不简单,往往要上升到设计理念层面后才可能有答案。例如,如果用普通手机的设计理念去考察上万元的贵族手机,那简直就是一坨翔,其实那是在奢华理念指导下的精心设计,定位不同理念相异就会鸡同鸭讲。手机测评者绝不能去指导手机商该咋样做手机,这应是条禁律,一旦越界就会犯错。
上一篇:魅族MX4/三星Note4/华为Mate7谁是IFA焦点王?
下一篇:takee“全息手机”靠电子光栅技术实现?